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美國清一sick檔案 (SICKO)

30


影片: 《美國清一sick檔案》 (SICKO)
導演: 米高.摩亞 (Michael Moore)
日期: 29/4/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5

我喜歡的米高摩亞回來了. 個人很喜歡《美國黐Gun檔案》, 因為導演一矢中的, 幽默抵死. 但之後的《華氏9/11》變成了針對人而非事, 只有批評而失去了客觀的支持. 今次《美國清一sick檔案》探討美國醫療問題, 終於再現風采.

很多人批評米高摩亞的作品不夠全面客觀, 有些情節可能是製造出來. 我同意. 但我強調這是電影, 不是新聞片. 兩者不同之處是前者可以有立場(應該要有), 後者就要中肯客觀分折. 所以我絕對欣賞米高摩亞的紀錄片風格, 尖銳幽默又帶點感性. 自己當然心裡明白他所說的並非事件全部, 但他所引起的反思, 是絕對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看罷電影, 想起香港政府在構思的全民醫療保險, 心中也不禁擔心, 會否出現如美國醫療問題. 想來這電影應當是香港政府和政客的必修教材之一.

評分: 8分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警察樂隊來訪時 (The Band's Visit)

29


影片: 《警察樂隊來訪時》 (The Band's Visit)
導演: 艾朗.柯里林 (ERAN KOLIRIN)
日期: 22/4/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6

不要誤以為這部電影會有大量樂隊的音樂演出, 這其實探討人情的輕喜劇作品.
整部作品都淡淡然的, 抽象點說是絲毫沒有壓迫的感覺, 是令人看後舒服的電影經驗. 一行八人, 來到異到, 看到的不是什麼新奇事物或文化差異, 而是根本的人與人關係的日常生活問題. 但透過這班外地來的局外人角度來看, 令生活的瑣事多了點幽默和變化, 就像把小石頭拋向平靜湖水時引起的小小漣漪. 一轉眼, 一天便過去, 樂隊又要離開而小鎮又回復平靜, 一切好像沒有發生過, 但其實在每個人心中都留下了小小的點滴.

評分: 7.5分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一個好爸爸 (Run Papa Run)

28


影片: 《一個好爸爸》 (Run Papa Run)
導演: 張艾嘉 (Sylvia Chang)
日期: 19/4/08
影院: 奧海城百老匯
座位: H11


雖然我看過張艾嘉導演的作品不多, 但她是我其中一位欣賞的女性電影導演. 欣賞她的原因是她描寫的女性故事, 不會只令女性共鳴, 即使是男性觀眾也能體會, 這並非太多女性導演能做到的. 張艾嘉今次反過來, 名正言順拍一部男性電影, 結果又如何呢? 《一個好爸爸》 好的地方是拍得笑中有淚, 可能因是女性導演關係, 所以古天樂與女兒的關係多了一點細膩. 但從古天樂角度寫男女關係便失色. 一見中情, 包二嫂等情節都有點造作, 不及她寫女性感情般出色.

評分: 7分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舞出真我 2 (Step up2)

27


影片: 《舞出真我 2》 (Step up2)
導演: 朱浩偉 (John Chu)
日期: 15/4/08
影院: 旺角百老匯
座位: G9

未有看過第一集, 單看第二集, 成績中規中矩. 故事情節是一貫荷利活電影的公式設計, 但節奏明快, 也算不落俗套, 但舞林大戰未能發揮到精彩. 舞蹈設計相對有點失色, 只有故事結尾的幾段舞如白臉人和雨中舞較突出.

記憶中近年較少看過突出有關舞蹈的電影. 要想起來, 多年前的《芝加哥》, 編舞的精彩仍然記憶猶新.


評分: 7分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一一重現 楊德昌






第一次看楊德昌的作品, 是2001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中看他的新作《一一》. 從此, 楊德昌的名字便成了我最欣賞的導演之一. 《一一》是至今我最喜歡的華語電影, 只是想不到這後來竟會是他的遺作.

楊德昌導演的離開, 絕對是電影的一個損失. 自己只看過楊導演的四部作品, 因此一直不認為可以為楊導演的作品發表意見. 但他的電影, 絕對對我自己的電影創作產生很大影響.

今次在電影節的回顧選看了 《恐怖份子》 和《麻將》. 前者在課堂看了半部, 後者多年前看過但細節忘記了所以重看. 之後我會繼續看回楊導演的舊作, 以此感謝他為電影付出的貢獻.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Evangelion: 1.0 - You Are (Not) Alone)

26



影片: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Evangelion: 1.0 - You Are (Not) Alone)
導演: 庵野秀明 (Masayuki), 摩砂雪 (Kazuya Tsurumaki)
日期: 9/4/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11

我以前沒有看過電視版的《新世紀福音戰士》, 只看過一些劇場版, 但一看已發現這不是一部普通動畫. 無論在電影語言的運用, 或是思考層次等, 還比很多電影厲害.

今次跑到戲院看電影版的第一部, 再一次令我欣賞這個作品. 凌厲快速而富藝術性的蒙太奇剪接和 空鏡的運用是我最欣賞的部分, 現今沒有多少電影能做到這樣精確銳利. 另外, 畫面設計用心, 不難在作品中找到充滿詩意的畫面. 看罷班中同學張健聰《北愛南人》之後, 認識了在聖經中Lilith的故事, 再看《福音戰士》, 立刻明白背後更多的寓意. 有成功的電影語言, 加上一個既有深度, 卻又有官能刺激 (EVA跟使徒大戰), 絕對是值得欣賞的作品. 若要挑剔, 我會希望在對白上多加修飾.

評分: 7.5分

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迷幻公園 (Paranoid Park)

25



影片: 《迷幻公園》 (Paranoid Park) - 第三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吉士雲辛 (Gus VAN SANT)
日期: 6/4/08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座位: 不設劃位

我絕對是因喜歡《大象》, 而繼續捧Gus Van Sant場. 我形容《大象》是一部藝高人膽大的作品,《迷幻公園》雖然同樣是說青少年問題, 只是規模和野心比前者小.

青年人世界的複雜, 是成年人甚至青年人自己難以明白, 跟 《大象》的青年槍械暴力問題一樣, 並非無可避免, 只是大家視若無睹. 若我們只繼續只懂得責備批評, 而不懂真心關懷, 只會令更多青年迷失.

我最喜歡Gus Van Sant的仍是那抽離和冷眼旁觀的角度. 事件本身已經值得人去反思, 太多的戲劇化處理可能反令事件失真, 現在的處理更顯得凌厲和令人冒汗.

評分: 7.5分

倫敦來客 (The Man from London)

24


影片: 《倫敦來客》 (The Man from London) - 第三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貝拉•塔爾 (Béla Tarr)
日期: 2/4/08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座位: 不設劃位

作為影迷的我, 慚愧地說《倫敦來客》才是我第一部看貝拉塔爾作品.
第一個長鏡頭的確已經懾人. 只是一個鏡頭, 看著它如何從客觀鏡與主觀鏡之間的轉換, 看著它把影片的美學、風格、氣氛、角色的定位、故事懸疑性等表現出來, 便知道導演的功力. 從導演角度去看影片的成就是不容置疑, 長鏡頭和場面調度都出色, 除此之外光的運用也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但故事本身較薄弱, 不足以支持導演的發揮, 影片中段便顯得膠著失去神采, 令作品算不上完美的一部. 希望將來再看回導演以前的作品.

評分: 7.5分

立春 (And the Spring Comes)

23


影片: 《立春》 (And the Spring Comes) - 第三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顧長衛 (GU Changwei)
日期: 2/4/08
影院: 香港大會堂劇院
座位: 不設劃位

《立春》不是不好, 只是若你看過他前作《孔雀》, 便應該有點兒失望. 《立春》似乎是顧長衛從《孔雀》偏向藝術性的創作轉到偏向主流的創作的作品. 還記得《孔雀》中那些厲害的長鏡頭, 場面調度和畫面構圖, 在《立春》好像失去了. 更重要的是作品層次和深度, 都遠比不上《孔雀》. 我不反對導演把作品主流化, 但只希望導演能保留個人的特色.

另, 故事令我想起許鞍華的《姨媽後現代生活》, 同樣是透過一個女性在遇上不同的男人, 而表達新時代轉變的故事, 及後得知原來兩者出於同一編劇之手.

評分: 7.5分

賊兄弟連環劫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22


影片: 《賊兄弟連環劫》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e) - 第三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薛尼‧盧密 (Sidney LUMET)
日期: 31/3/08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座位: 不設劃位

有趣的黑色電影. 故事本身並不複雜, 但電影開始時分別以不同角色的pov敘事, 增加了故事的懸疑性和吸引力. 劇情發展下去, 越來越黑色瘋狂, 尾末的黃雀在後是高潮所在. 不過更失色的, 是人物角色與關係似乎在個平面, 特別是三父子的關係. 因為這失敗的父子關係, 其實才是速成所以事件的主因.

評分: 7.5分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一奏傾情 (Once)

21



影片: 《一奏傾情》 (Once) - 第三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尊‧格尼 (John CARNEY)
日期: 30/3/08
影院: UA時代廣場
座位: 不設劃位

這是我今年在電影節中看過最喜歡的一部, 在編導演攝都很出色, 我把它形容為簡單而美麗.


我欣賞電影把兩人相遇前和分開後的故事都略去, 只寫兩人短暫偶遇的故事. 留白, 為觀眾帶來更多思考空間, 也令電影更有餘韻. 雖然只是短短相遇的故事, 但描寫細膩動人, 特別是對人情的描寫. 失落的男女主角因音樂相遇、修理吸塵機、在琴行中的合奏、 結尾男主角送鋼琴給女主角的的一份美意; 另一邊廂, 來自捷角的女主角與母親及女兒相依為命, 家中閒時又走來一班鄰居一起看電視; 又或是男主角爸爸對兒子在街頭賣音樂為生亳不介意, 只在他們練習時端上茶點, 和聽畢兒子用心血做的CD的無盡支持; 最後女主角丈夫回到身邊, 男主角也出發去找他的前女朋友.....我們看到的, 是一份人與人之間含蓄但純潔美麗充滿希望的關懷愛護之情.

主角們的音樂表演絕對是水準演出. 我很喜歡那些歌曲, 旋律優美, 演繹動人, 大部分更是一個long take的live演出. 我覺得更成功的是導演把《一奏傾情》做成一部非一般的音樂劇. 一般音樂劇的模式是會用抽離的歌曲取代對白或情節, 即角色會突然跳出電影中的現實世界而唱出歌曲. 但John Carney卻是把歌曲溶入故事情節中, 因此能保持電影的寫實風格.

靈活的手提機運用及粗微粒畫面, 還有電影的男女主角是沒有名字 (我其中最欣賞的一點), 他們就像是我們身旁的人的故事, 這都令電影更有寫實感.

評分: 8分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鮮浪潮學生組短片節目(一)/(二) (Fresh Wave Student Division Programme 1 / 2)

19/20

影片: 《鮮浪潮學生組短片節目(一)/(二) 》 (Fresh Wave Student Division Programme 1 / 2)
- 第三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眾
日期: 23/3/08
影院: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座位: 不設劃位


回想一年前, 因這個比賽, 自己的作品 (與ming合導) 第一次在大銀幕公開要購票在展出(這更是"香港國際電影節"!!!), 實在非常興奮. 雖然自己對作品並非太滿意, 最終在比賽中也空手而回, 但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吸收了很多經驗和認識一些朋友.
今年自己變成觀眾身份看新一屆比賽的作品. 只看了學生組, 覺得整體成績比去年稍遜. 自己較欣賞的有 《彼岸》和 《行憎》. 《彼岸》踏實, 漁民題材亦吸引, 只是情節的選取失色, 未能表逹重點. 《行憎》玩仿紀錄片, 半真半假, 跟"行憎"現象不謀而合, 但後段破格位略為造作, 反而前段客觀部分細緻突出.
評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