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把哀傷留給復仇 (Revanche)

14

影片: 《把哀傷留給復仇》 (Revanche)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高茲舒比曼 (Gotz Spielmann)
日期: 26/3/09
影院: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 2

《把哀傷留給復仇》, 與早前和正在香港上映的《課室風雲》、《與魔共舞》、《禮儀師之奏鳴曲》, 及即將上映的《赤色風暴》, 同是剛過去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作品. 不過, 我想《把哀傷留給復仇》能在香港正場上映的機會不大, 原因是《把哀傷留給復仇》文藝和實驗性較重, 但絕對值得戲迷欣賞.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 一邊看一邊覺得很難把《把哀傷留給復仇》斷定為那種電影類型. 開首部分像是黑幫加情色電影, 後來又加入警匪元素, 中段則似是公路和倫理電影, 但到最後則便成是探討道德與人性善惡的電影, 完全打破電影的類型模式.

自己很喜歡男主角的角色設計, 內心世界複雜. 雖替黑幫工作又打劫銀行, 但卻本性善良, 愛女友和父親, 即使滿心仇恨最終亦沒有殺人填命. 但個人最欣賞, 是結尾打破常規的戲劇處理, 充滿思考空間. 結尾男主角看似放棄復仇的目標, 但再細想, 主角被仇人妻子勾引, 表面像是被妻子利用, 卻不正是主角向他丈夫的報復的機會. 不過最終替主角復仇者其實是導演, 讓仇人妻子懷了主角的骨肉, 不是比一命換一命的以牙還牙報復更讓人痛苦.

評分: 7.5分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驅.逐 (Gran Torino)

13

影片: 《驅.逐》(Gran Torino)
導演: 奇連依士活 (Clint Eastwood)
日期: 24/3/09
影院: AMC又一城
座位: K9

如舒琪先生在網誌中所言, 管他的政治不正確, 這的確是近年奇連依士活作品中我最愛的一部.

奇連依士活今次比前幾部作品更有火氣. 電影好看的是雖然充滿火爆活力, 但處理人物感情卻細膩動人. 如奇連依士活演的白人退役老兵, 表面充滿火氣與所有人格格不入, 一開首便與亞裔家庭, 產生文化衝突, 但其實內心充滿著感情和寂寞. Walt這樣一個角色, 也好像唯有奇連依士活才能演活.

電影以一場喪禮作開首, 以另一場喪禮作結, 首尾呼應. 多年前看《擊情》時, 自己想是否奇連依士活開始年長, 所以開始探討死亡的議題. 在《擊情》中, 我看到了面對死亡的迴避, 奇氏演的拳擊教練因不忍看到女主角拳手癱瘓, 替她安樂死; 在《戰火旗蹟》的老爸, 在離開前回述以前的經歷, 看到一份對死亡的慨嘆; 但到了《驅.逐》, 片中更名正言順說要探討生與死的問題. 到最後主角放下過去的包袱, 放開懷抱, 勇敢面對死亡, 我想奇氏終於以豁達和超生面笑看死亡.

奇連依士活在本片中的導和演都表現出色, 加上劇本精彩和充滿幽默感的對白, 《驅.逐》是今年一部我很喜歡的作品. 奇連依士活就像片中的Gran Torino般老而彌堅. 英文片名Gran Torino正選得貼切, 中文的譯名《驅.逐》則有點令人莫名其妙.

評分: 8分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與魔共舞 (Waltz With Bashir)

12

影片: 《與魔共舞》(Waltz With Bashir)
導演: 阿里科曼 (Ari Folman)
日期: 19/3/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這部紀錄片利用真人轉動畫技術製作. 我第一次看到這效果是多年前的《浪漫色彩》(Waking Life) , 與本片一樣, 把紀錄片動畫化, 添上一點別緻色彩.

《與魔共舞》暫時是我今年看過感受最深的電影. 雖然是一部紀錄片, 但很富藝術性, 如片中的場面設計便絕不簡單, 多個場面都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一隊士兵在陽光普照的美麗果園上, 與拿著火箭炮的小孩駁火, 背後卻配上優雅的交響樂, 令我想起哥普拉的《現代啟示錄》 ; 又如一士兵在廢城大路上BASHIR巨型畫像前, 一邊開著機關槍, 一邊隨著華爾滋音樂起舞 (即英文片名Waltz With Bashir); 但最令人深刻, 必定是最後一幕一大群婦女迎面走過, 夾雜著哀號的聲音, 場面已經震撼, 但畫面更突然一下子跳到真實的紀錄片段, 讓你知道這不是一部無中生有的動畫, 而是活生生的史實.

另一有趣的是在這部關於戰爭的紀錄片, 女性的意象不斷在片中出現, 如龐大的海中裸女、色情片中的女主角、或是片末的一大群婦女. 我會認為這些女性, 是一種回歸母體的意象, 是這班迷失在戰爭中的男性渴望得到一份安慰平靜的投射.

《與魔共舞》雖然是一部動畫, 但卻更反托出電影主題沉重的質感. 要彈的是中文片名翻譯不好, 看了《與魔共舞》還以為是些驚慄片之類, 英文片名"Waltz With Bashir"便有詩意得多.

評分: 8分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第十四屆ifva短片節 (The 14th ifva Festival)

10/11

影片: 《第十四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放映 - 節目二》(The 14th ifva (Open Category)Finalist Showcase - Programme 2)
《第十四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放映 - 節目三》(The 14th ifva (Open Category)Finalist Showcase - Programme 3)
日期: 15/3/09
影院: Agnès b. CINEMA!

今年選看了其中兩個公開組節目. 在看過的片子中 (除《Three Boys》因時間關係錯過了), 個人較喜歡《二子的故事》和《塵哀》, 在此略談.

《二子的故事》是一部溫情輕喜劇. 片中最深刻當然是導演自編自導自演的落力表現, 有周星馳式自嘲演出, 甚至犧牲色相. 開始時交待被趕出校一段是有點冗贅, 但到寫母子關係的部分則很有趣味. 簡單、幽默又充滿溫情. 最後一個鏡頭, 更有拍爛手掌的驚喜.

《塵哀》有趣的把一個關於社工的寫實故事配上天馬行空的幻想, 透過幪面超人的意象表現他對理想的堅持. 個人特別欣賞片中的攝影和剪接. 麻鷹飛翔的空鏡既有暗喻又有詩意, 又或是主角與女Client對話時以Jump Cut處理, 那種預示也有趣. 整體雖不至於發人心省, 但細節處理有用心和特色.

評分: 略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9

影片: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導演: 丹尼保爾 (Danny Boyle)
日期: 13/3/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5

《一百萬零一夜》在一致看好下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 一部令人期待的作品, 不過看後, 恕我大膽說, 覺得片中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未有預期中的理想.

故事概念是有趣的. 透過家傳戶曉的《百萬富翁》電視節目, 回答者每個答案背後都是一個事件, 藉此道出一個在貧窮環境下成長的故事. 我喜歡前段小孩部分, 天真無邪的小孩與面對各種問題的印度社會 (如貧窮、宗教、治安、街童)形成一種對比. 但中段開始, 劇情便變得太過商業化, 例如兄長加入黑社會或初戀女友淪為黑幫阿嫂等, 都失去了以印度為背景的特色. 我會希望看到主角如何在這個複雜的印度社會下, 從困境中不斷努力奮鬥的過程, 但片中沒有著墨. 或許自己要求多了點, 不竟Danny Boyle不是來自印度. 另一介懷的還有主角們後來突然全變為英語對答 (即使是朋友間的對話), 似乎不太切合他們的角色身分.

不過《一百萬零一夜》仍是一個用心的作品. 片中另一個特色是以傾斜的攝影角度, 去看這個印度社會角落, 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評分: 7.5分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換命謊言 (Changeling)

8

影片: 《換命謊言》(Changeling)
導演: 奇連伊士活 (Clint Eastwood)
日期: 10/3/09
影院: Grand Cinema
座位: F10

奇連伊士活是近年我喜歡的荷利活導演之一. 薑是越老越辣, 到今天奇連伊士活的作品仍然多產, 而且每部皆有一定水準. 《換命謊言》雖不及前幾部作品突出, 但仍然充滿火氣.

故事結構以雙線平行發展, 一方面寫失去兒子的母親不斷與警方抗爭, 另一方面寫一宗發生在郊區的命案, 最後兩件事件才會合. 個人其實較喜歡調查命案一段, 透過荒野的場景, 形做出冷峻緊張的氣氛. 相反, 描寫母親與警方抗爭部分, 覺得有點兒刻意不斷欺壓失兒的母親 , 有點為煽情而過火 (不過安祖蓮娜祖莉的確用心演出). 兩段比較, 甚至調查命案的盡忠職守探員比處理失兒案的自大探員更有戲味.

較可惜是《換命謊言》未有預期中的感人效果, 我會認為主要原因是劇本的處理. 電影中主角哥連斯太太後來有太多人無私的協助, 卻不是因她自己的努力而解決問題, 所以最後即使獲得勝利, 也做不到應有的感人效果.

評分: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