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影片: 《志明與春嬌》 (Love In A Puff)
導演: 彭浩翔(Pang Ho Cheung)
日期: 14/4/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3
很簡單的處景. 政府實施禁止室內吸煙條例後, 釀成一些室外俗稱"打邊爐"的吸煙區, 亦因此製造了一個讓不同人聚集的地方, 引來一段段不同的關係與故事.
本片是寫楊千嬅與余文樂幾天內從認識到相戀的一段男女關係. 故事裡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劇情, 但如打邊爐、唱卡拉ok、一大班人胡扯一番等, 卻是現今都市人日常生活的寫照. 另外, 一班人圍著垃圾筒像"打邊爐"一樣抽煙, 構成了一個有趣的處景. 來自不同背景的人, 不求什麼認真的交往, 但求在那十數分鐘的抽煙時間裡, 互相發洩一下, 尋找一點開心與慰藉. 比起到樓上cafe或bar"吹水"和"hea"的活動, 這更反映都市人快速的生活節奏, 當然也正好呼應片裡那即食麵式的愛情關係. 不過, 稍嫌部分情節(如在7-11內抽煙)似有少許誇張, 有些對白也有點硬來, 至少我覺得演員們的粗口說得有點生硬. 但整體而言, 片裡仍充滿黑色幽默和讓人會心微笑的情節.
另外, 自己挺喜歡《志明與春嬌》的攝影, 寫實得來有生氣和都市味道, 切合電影主題, 不如《伊莎貝拉》或《出埃及記》般只流於表面的美.
評分: 7.5分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時光微塵 (The Dust Of Time)
26
影片: 《時光微塵》 (The Dust Of Time)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lous)
日期: 6/4/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希臘三部曲的次章, 主角仍是Eleni, 包括片裡美藉導演的母親與女兒. 不同的是第一部《悲傷草原》故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 《時光微塵》則回到了近代.
第二部曲主題仍然以重要的歷史時刻為背景. 美藉導演希望拍攝一部關於自己父母的故事. 這段關於父親、母親及她舊情人的故事, 從史大林時代至越戰, 從柏林圍牆倒下至2000年千禧, 穿越半個世紀, 見證著歷史. 母親與舊情人因戰事而分開, 當重遇時已年過半百, 女的已有一個家庭. 一次看似淡淡的重聚, 卻又觸動心靈. 想起來故事跟同樣是來自今屆電影節王全安的《團圓》有點不謀而合. 不過, 個人覺得今次《悲傷草原》焦點太過分散, 未有深入細膩地描寫導演與父母、妻子、女兒等關係.
戲裡的一句"cast aside by history", 與首部曲一樣, 《時光微塵》同樣表現了人在時間的洪流中的渺小. 歲月不留人, 時間就在轉眼間流去. 精彩的不是我們本身, 而是那個時代.
評分: 7分
影片: 《時光微塵》 (The Dust Of Time)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lous)
日期: 6/4/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希臘三部曲的次章, 主角仍是Eleni, 包括片裡美藉導演的母親與女兒. 不同的是第一部《悲傷草原》故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 《時光微塵》則回到了近代.
第二部曲主題仍然以重要的歷史時刻為背景. 美藉導演希望拍攝一部關於自己父母的故事. 這段關於父親、母親及她舊情人的故事, 從史大林時代至越戰, 從柏林圍牆倒下至2000年千禧, 穿越半個世紀, 見證著歷史. 母親與舊情人因戰事而分開, 當重遇時已年過半百, 女的已有一個家庭. 一次看似淡淡的重聚, 卻又觸動心靈. 想起來故事跟同樣是來自今屆電影節王全安的《團圓》有點不謀而合. 不過, 個人覺得今次《悲傷草原》焦點太過分散, 未有深入細膩地描寫導演與父母、妻子、女兒等關係.
戲裡的一句"cast aside by history", 與首部曲一樣, 《時光微塵》同樣表現了人在時間的洪流中的渺小. 歲月不留人, 時間就在轉眼間流去. 精彩的不是我們本身, 而是那個時代.
評分: 7分
悲傷草原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5
影片: 《悲傷草原》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
日期: 5/4/10
影院: 香港大會堂劇院
《悲傷草原》的DVD在香港早已有售, 但自己一直忍著未有購買, 因為希望能在大銀幕一睹大師的這部史詩式作品, 終於在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一完心願.
《悲傷草原》再次帶來一個個懾人的畫面. 如一開場大草原上一群難民從遠處走近至河邊與對岸對話、男主角父親離逝後在河上舉行的喪禮、被洪水淹沒了的村落、掛滿隨風飄揚白布的岸邊配上主旋律音樂等, 每個畫面都是如詩般美麗. 還有樹上掛滿死羊的一幕, 讓我想起《一生何求》中邊境鐵線網上排滿人影的畫面, 既超現實而震撼. 本片不單是史詩式悲劇, 更揉合了神話. 片中青年搶去父親將要迎娶的女人, 後來最後更把他氣死, 正表現了伊底帕斯情意結.
"Excile"從來是安哲羅普洛斯作品中重要的主題, 《悲傷草原》也不例外. 主角Eleni一身都無處為家, 本是孤兒, 隨著收養她的難民家庭飄泊至希臘, 之後又因與男主角私奔離家出走, 到回家時整條村又被洪水淹沒, 及後丈年又因戰爭逃到美國卻客死異鄉, 自己無故被困在監獄, 到最後兩個兒子亦在戰爭中陣亡. 在動盪的戰爭中, 人被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中, 顯得渺小和無助.
Eleni Karaindrou的配樂配上安哲羅普洛斯的畫面永遠是最動人的. 有趣的是《悲傷草原》的主角, 從以往的Alexander變成了Eleni. 這正代表了這希臘三部曲首章的開始.
評分: 8分
影片: 《悲傷草原》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
日期: 5/4/10
影院: 香港大會堂劇院
《悲傷草原》的DVD在香港早已有售, 但自己一直忍著未有購買, 因為希望能在大銀幕一睹大師的這部史詩式作品, 終於在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一完心願.
《悲傷草原》再次帶來一個個懾人的畫面. 如一開場大草原上一群難民從遠處走近至河邊與對岸對話、男主角父親離逝後在河上舉行的喪禮、被洪水淹沒了的村落、掛滿隨風飄揚白布的岸邊配上主旋律音樂等, 每個畫面都是如詩般美麗. 還有樹上掛滿死羊的一幕, 讓我想起《一生何求》中邊境鐵線網上排滿人影的畫面, 既超現實而震撼. 本片不單是史詩式悲劇, 更揉合了神話. 片中青年搶去父親將要迎娶的女人, 後來最後更把他氣死, 正表現了伊底帕斯情意結.
"Excile"從來是安哲羅普洛斯作品中重要的主題, 《悲傷草原》也不例外. 主角Eleni一身都無處為家, 本是孤兒, 隨著收養她的難民家庭飄泊至希臘, 之後又因與男主角私奔離家出走, 到回家時整條村又被洪水淹沒, 及後丈年又因戰爭逃到美國卻客死異鄉, 自己無故被困在監獄, 到最後兩個兒子亦在戰爭中陣亡. 在動盪的戰爭中, 人被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中, 顯得渺小和無助.
Eleni Karaindrou的配樂配上安哲羅普洛斯的畫面永遠是最動人的. 有趣的是《悲傷草原》的主角, 從以往的Alexander變成了Eleni. 這正代表了這希臘三部曲首章的開始.
評分: 8分
蟹工船 (Kanikosen)
24
影片: 《蟹工船》 (Kanikosen)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Sabu
日期: 4/4/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探討社會問題的題材, 往往是SABU的拿手作品, 如《失憶星期一》對刻板城市生活的奇想, 《疾走》對青年問題的深入描寫等. 而新作《蟹工船》, 則是批評資本主義社會對工人階級權益剝削的問題.
故事很簡單, 說一艘負責製作蟹食品的工船, 工人每天像被困地獄般不停地工作, 沒有將來, 終引起反抗. 電影充滿強烈的反資本主義政治味道. 在嚴肅的題材下, 導演嘗試注入黑色幽默元素, 像工人們荒誕地集體自殺, 又或是幻想死後再生在富裕家庭等. 《蟹工船》讓我想起另一部同樣反映工人階級問題的電影, 便是查理卓別靈的《摩登時代》. 查理卓別靈同樣以幽默的方式諷刺當時工廠模式與制度. 比較下, 《蟹工船》說得太白太說教, 戲劇上處理太平淡, 未能承接Sabu以往天馬行空的創作風格.
據說《蟹工船》這類故事受日本新年青一代的歡迎, 再看香港近來也冒起的一班八十後青年. 還有近期深圳富士康工廠出現接連的工人自殺事件, 與本片描述的工人處境有不謀而合的地方. 似乎無論在日本、香港或中國內地, 各地的年青一代, 都蘊釀著一份對政府或社會制度不滿的情緒. 這是值得讓人探討的現象.
評分: 6.5分
影片: 《蟹工船》 (Kanikosen)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Sabu
日期: 4/4/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探討社會問題的題材, 往往是SABU的拿手作品, 如《失憶星期一》對刻板城市生活的奇想, 《疾走》對青年問題的深入描寫等. 而新作《蟹工船》, 則是批評資本主義社會對工人階級權益剝削的問題.
故事很簡單, 說一艘負責製作蟹食品的工船, 工人每天像被困地獄般不停地工作, 沒有將來, 終引起反抗. 電影充滿強烈的反資本主義政治味道. 在嚴肅的題材下, 導演嘗試注入黑色幽默元素, 像工人們荒誕地集體自殺, 又或是幻想死後再生在富裕家庭等. 《蟹工船》讓我想起另一部同樣反映工人階級問題的電影, 便是查理卓別靈的《摩登時代》. 查理卓別靈同樣以幽默的方式諷刺當時工廠模式與制度. 比較下, 《蟹工船》說得太白太說教, 戲劇上處理太平淡, 未能承接Sabu以往天馬行空的創作風格.
據說《蟹工船》這類故事受日本新年青一代的歡迎, 再看香港近來也冒起的一班八十後青年. 還有近期深圳富士康工廠出現接連的工人自殺事件, 與本片描述的工人處境有不謀而合的地方. 似乎無論在日本、香港或中國內地, 各地的年青一代, 都蘊釀著一份對政府或社會制度不滿的情緒. 這是值得讓人探討的現象.
評分: 6.5分
父後七日 (Seven Days In Heaven)
23
影片: 《父後七日》 (Seven Days In Heaven)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劉梓潔, 王育麟(Essay Liu, Wang Yu Lin)
日期: 3/4/10
影院: Agnes b Cinema
《父後七日》節奏爽快, 不怕生死禁忌, 大玩喪事的儀式. 但最欣賞的是做到有笑有哭, 真摯動人. 有醫無醫的笑話見父親樂天性格之餘又令人窩心, 女兒隨傳隨到的哭哭啼啼演出令人捧腹大笑背後是女兒對父親離開的一份遺憾, 還有那巨大的罐頭塔像噴泉一樣爆發, 誇張得來又像是給大家的一點慰藉. 再看過劉梓潔的原著散文, 發現電影版非常貼近原著的神韻. 有點不同的是原著中道士阿義沒有太多著墨, 更加沒有他的情史和女友阿琴一角. 在電影版中, 阿義的角色明顯加強了. 法事知識淵博的他, 又是一名詩人, 古怪有趣, 又潮又酷, 引來年輕的表弟模仿, 為電影版故事注入了更多的幽默喜劇元素.
雖然全片充滿黑色幽默, 但說到底本片是要表現人情關係的重要. 如在喪事上鄰居的幫忙或是在大笪地中鄰舍間的互相幫忙, 人與人的關係充滿信任, 比起只顧金錢但人際關係疏離的城市人更有人情味. 當然全片重點是一段父女情. 中學時代女兒坐父親的電單車可能有點俗套, 但後來女兒背著父親的遺照騎電單車的呼應會讓你回味. 女兒長大後外出工作, 但久不久回到家裡, 跟爸爸在大笪地又唱又笑, 更見一家人親切的感情. 片末女兒在機場突想起要為父親買煙, 這念頭結果令她在吸煙區裡痛哭了半小時. 那輕輕而感人的呼應, 為全片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伸延閱讀: 劉梓潔散文《父後七日》
評分: 8分
影片: 《父後七日》 (Seven Days In Heaven)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劉梓潔, 王育麟(Essay Liu, Wang Yu Lin)
日期: 3/4/10
影院: Agnes b Cinema
《父後七日》節奏爽快, 不怕生死禁忌, 大玩喪事的儀式. 但最欣賞的是做到有笑有哭, 真摯動人. 有醫無醫的笑話見父親樂天性格之餘又令人窩心, 女兒隨傳隨到的哭哭啼啼演出令人捧腹大笑背後是女兒對父親離開的一份遺憾, 還有那巨大的罐頭塔像噴泉一樣爆發, 誇張得來又像是給大家的一點慰藉. 再看過劉梓潔的原著散文, 發現電影版非常貼近原著的神韻. 有點不同的是原著中道士阿義沒有太多著墨, 更加沒有他的情史和女友阿琴一角. 在電影版中, 阿義的角色明顯加強了. 法事知識淵博的他, 又是一名詩人, 古怪有趣, 又潮又酷, 引來年輕的表弟模仿, 為電影版故事注入了更多的幽默喜劇元素.
雖然全片充滿黑色幽默, 但說到底本片是要表現人情關係的重要. 如在喪事上鄰居的幫忙或是在大笪地中鄰舍間的互相幫忙, 人與人的關係充滿信任, 比起只顧金錢但人際關係疏離的城市人更有人情味. 當然全片重點是一段父女情. 中學時代女兒坐父親的電單車可能有點俗套, 但後來女兒背著父親的遺照騎電單車的呼應會讓你回味. 女兒長大後外出工作, 但久不久回到家裡, 跟爸爸在大笪地又唱又笑, 更見一家人親切的感情. 片末女兒在機場突想起要為父親買煙, 這念頭結果令她在吸煙區裡痛哭了半小時. 那輕輕而感人的呼應, 為全片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伸延閱讀: 劉梓潔散文《父後七日》
評分: 8分
死心不息 (Enter The Void)
22
影片: 《死心不息》 (Enter The Void)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加斯柏盧埃(Gaspar Noe)
日期: 3/4/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未知是否在外國人眼中, 日本的印象便是一個聲色犬馬的地方? 幾年前蘇菲亞哥普拉的《迷失東京》已有一點窺視日本的感覺, 加斯柏盧埃的《死心不息》更擺明車馬地把日本塑造成一個五光十色的不夜城. 《無可挽回》顛倒的故事敘述和亳無顧忌的性與暴力場面, 固然震驚影迷, 新作《死心不息》也不徨多讓, 繼續導演壞孩子的本色, 今次換上吸毒加性愛, 再配合電腦特技, 形成一部充滿意景的另類作品.
《死心不息》的影像強勁, 特別是運用了很多抽象的畫面表現吸毒或靈魂離體後的迷幻景象. 鏡頭運用也別有心思, 全片透過男主角的主觀鏡頭呈現. 開首主角在家中吸毒, 最期待和最有趣當然是主角照鏡的一刻. 然後隨著主角的死亡, 靈魂離體, 換成鳥瞰鏡頭, 飄浮於東京街道及穿梭於建築物內. 遊走的鳥瞰鏡頭特技的確出色, 不過嫌太長而且不斷重覆, 也看得有點兒頭暈. 突然想, 比起《愛麗詩夢遊仙境》的硬以3D作包裝, 我覺得《死心不息》若拍攝成3D版本, 四處遊走的鏡頭相信會更有實感, 而motion graphic的畫面亦會更華麗.
《死心不息》探求生命的意義, 提及佛學的輪迴再生. 不過只是輕輕帶過, 其實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可以把作品拍得更有禪意. 結尾的再生是預計之內, 也拖得太久才出現, 可以處理得更清脆爽快.
評分: 7分
影片: 《死心不息》 (Enter The Void)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加斯柏盧埃(Gaspar Noe)
日期: 3/4/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未知是否在外國人眼中, 日本的印象便是一個聲色犬馬的地方? 幾年前蘇菲亞哥普拉的《迷失東京》已有一點窺視日本的感覺, 加斯柏盧埃的《死心不息》更擺明車馬地把日本塑造成一個五光十色的不夜城. 《無可挽回》顛倒的故事敘述和亳無顧忌的性與暴力場面, 固然震驚影迷, 新作《死心不息》也不徨多讓, 繼續導演壞孩子的本色, 今次換上吸毒加性愛, 再配合電腦特技, 形成一部充滿意景的另類作品.
《死心不息》的影像強勁, 特別是運用了很多抽象的畫面表現吸毒或靈魂離體後的迷幻景象. 鏡頭運用也別有心思, 全片透過男主角的主觀鏡頭呈現. 開首主角在家中吸毒, 最期待和最有趣當然是主角照鏡的一刻. 然後隨著主角的死亡, 靈魂離體, 換成鳥瞰鏡頭, 飄浮於東京街道及穿梭於建築物內. 遊走的鳥瞰鏡頭特技的確出色, 不過嫌太長而且不斷重覆, 也看得有點兒頭暈. 突然想, 比起《愛麗詩夢遊仙境》的硬以3D作包裝, 我覺得《死心不息》若拍攝成3D版本, 四處遊走的鏡頭相信會更有實感, 而motion graphic的畫面亦會更華麗.
《死心不息》探求生命的意義, 提及佛學的輪迴再生. 不過只是輕輕帶過, 其實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可以把作品拍得更有禪意. 結尾的再生是預計之內, 也拖得太久才出現, 可以處理得更清脆爽快.
評分: 7分
春風沉醉的夜晚 (Spring Fever)
21
影片: 《春風沉醉的夜晚》 (Spring Fever)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婁燁 (Lou Ye)
日期: 3/4/10
影院: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自己一直支持婁燁的電影, 因為《蘇州河》實在是太出色. 自己錯過了《頤和園》, 但我想《春風沉醉的夜晚》應該是繼《蘇州河》後最好的作品.
《春風沉醉的夜晚》劇本出色. 吸引人之處是戲裡每個角色都被置身於一個困境. 在中國的保守社會下, 同性戀不為大眾接受, 程江跟他的男情人王平的路, 註定是難走. 即使跑到老遠小屋私會, 王平亦被妻子發現同性戀身分. 兩人被迫分開, 王平唯有以死作回答. 已有女友的羅海濤在跟蹤兩人間, 也不自覺愛上了程江. 此時羅海濤女友工作的工廠被拉倒, 密友也被囚, 無處為生於是跟男友及程江展開三人行的飄泊旅程. 正當生活似好轉時, 始發現他們兩人的曖昧關係而再受打擊. 結果各人分開, 只有獨自尋找自己的路.
無論怎樣相愛, 全都逃不過分離的厄運. 愛是讓人痛苦的, 這點在同性或異性戀也是相同. 再宏觀一點, 《春風沉醉的夜晚》裡的一眾角色憧憬著自由, 追求的是解脫和無拘無束的生活. 但結果自由得來不易, 各人都為自由付出沉重的代價.
《春風沉醉的夜晚》捕捉了都市人失落寂寞的內心世界, 欠缺安全感. 眾人只能四處飄泊, 沒有一個能讓自己立足的家. 片末王平朗讀著郁達夫的文章, 配合著窗外城市都市化後那份冷冰冰的感覺, 充滿詩意, 影像淒美. 慚愧的是自己未有讀過郁達夫的作品.
評分: 8分
影片: 《春風沉醉的夜晚》 (Spring Fever)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婁燁 (Lou Ye)
日期: 3/4/10
影院: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自己一直支持婁燁的電影, 因為《蘇州河》實在是太出色. 自己錯過了《頤和園》, 但我想《春風沉醉的夜晚》應該是繼《蘇州河》後最好的作品.
《春風沉醉的夜晚》劇本出色. 吸引人之處是戲裡每個角色都被置身於一個困境. 在中國的保守社會下, 同性戀不為大眾接受, 程江跟他的男情人王平的路, 註定是難走. 即使跑到老遠小屋私會, 王平亦被妻子發現同性戀身分. 兩人被迫分開, 王平唯有以死作回答. 已有女友的羅海濤在跟蹤兩人間, 也不自覺愛上了程江. 此時羅海濤女友工作的工廠被拉倒, 密友也被囚, 無處為生於是跟男友及程江展開三人行的飄泊旅程. 正當生活似好轉時, 始發現他們兩人的曖昧關係而再受打擊. 結果各人分開, 只有獨自尋找自己的路.
無論怎樣相愛, 全都逃不過分離的厄運. 愛是讓人痛苦的, 這點在同性或異性戀也是相同. 再宏觀一點, 《春風沉醉的夜晚》裡的一眾角色憧憬著自由, 追求的是解脫和無拘無束的生活. 但結果自由得來不易, 各人都為自由付出沉重的代價.
《春風沉醉的夜晚》捕捉了都市人失落寂寞的內心世界, 欠缺安全感. 眾人只能四處飄泊, 沒有一個能讓自己立足的家. 片末王平朗讀著郁達夫的文章, 配合著窗外城市都市化後那份冷冰冰的感覺, 充滿詩意, 影像淒美. 慚愧的是自己未有讀過郁達夫的作品.
評分: 8分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浪盪深森處 (In The Woods)
20
影片: 《浪盪深森處》 (In The Woods)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安哲羅斯法郎齊斯(Angelos Frantzis)
日期: 1/4/10
影院: 大會堂大劇院
完場時聽到很多觀眾的反應不太滿意, 自己則覺得作品本身沒有問題, 我想問題只是觀眾對作品的期望不恰當. 未知觀眾選看《浪盪深森處》的原因, 是否它經電影節介紹為十部必看的作品之一. 但其實從簡介而可知, 《浪盪深森處》會是一部偏向抽象, 需要觀眾用心細看和思考的作品, 絕不適合大眾.
《浪盪深森處》屬表現主義的作品. 片初三人坐進汽車後爆炸, 然後三人遊走於森林山區, 最後回到現場以焚燒成爛鐵的汽車作結. 簡單而富詩意地描寫死亡一刻, 透過影像化把思想漫遊的感覺表現出來. 漂亮的森林, 加上一點out focus的攝影, 令畫面更有畫意. 自己最欣賞的是片末一場性愛場面的處理. 二男一女的性愛畫面配合著大提琴的伴奏, 隨著和絃的轉變和起跌的節奏, 暗示著高潮的來臨, 既含蓄又留有餘韻.
看畢此片, 第一個讓我想起的就是Derek Jarman. 雖然自己看過Derek Jarman的作品不多, 但在《浪盪深森處》裡出現像性或存在主義等論題, 又或是超現實式的表現手法, 都跟Derek Jarman的風格與類型有相似之處. 不過又正因跟Derek Jarman太類似, 令《浪盪深森處》看起來未有太大的突破與驚喜.
評分: 7分
影片: 《浪盪深森處》 (In The Woods)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安哲羅斯法郎齊斯(Angelos Frantzis)
日期: 1/4/10
影院: 大會堂大劇院
完場時聽到很多觀眾的反應不太滿意, 自己則覺得作品本身沒有問題, 我想問題只是觀眾對作品的期望不恰當. 未知觀眾選看《浪盪深森處》的原因, 是否它經電影節介紹為十部必看的作品之一. 但其實從簡介而可知, 《浪盪深森處》會是一部偏向抽象, 需要觀眾用心細看和思考的作品, 絕不適合大眾.
《浪盪深森處》屬表現主義的作品. 片初三人坐進汽車後爆炸, 然後三人遊走於森林山區, 最後回到現場以焚燒成爛鐵的汽車作結. 簡單而富詩意地描寫死亡一刻, 透過影像化把思想漫遊的感覺表現出來. 漂亮的森林, 加上一點out focus的攝影, 令畫面更有畫意. 自己最欣賞的是片末一場性愛場面的處理. 二男一女的性愛畫面配合著大提琴的伴奏, 隨著和絃的轉變和起跌的節奏, 暗示著高潮的來臨, 既含蓄又留有餘韻.
看畢此片, 第一個讓我想起的就是Derek Jarman. 雖然自己看過Derek Jarman的作品不多, 但在《浪盪深森處》裡出現像性或存在主義等論題, 又或是超現實式的表現手法, 都跟Derek Jarman的風格與類型有相似之處. 不過又正因跟Derek Jarman太類似, 令《浪盪深森處》看起來未有太大的突破與驚喜.
評分: 7分
牛皮貳 (Oxhide II)
19
影片: 《牛皮貳》 (Oxhide II)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劉伽茵(Liu Jiayin)
日期: 31/3/10
影院: agnes b cinema
我沒有看過導演前作《牛皮》, 但 《牛皮貳》 的確與別不同, 足見導演的膽量和觀察力. 與其說是一部紀錄片, 我覺得《牛皮貳》更近至video art 的實驗電影. 《牛皮貳》回歸基本, 探索的是電影其中兩個最重要的元素 - 時間與空間.
全片的場景就在導演家中的飯廳, 透過八部圍著飯廳而設的攝錄機, 然後按次序地把八部攝錄機的畫面順序剪接合來, 構成了一個360度的空間, 而這空間亦製造了一個有趣的被攝者與觀眾關係. 透過近鏡拍攝, 把觀眾與導演一家的距離拉得很近, 情況就像我們在藝術館內欣賞展品時圍著展品轉了一圈, 成了一次不一樣的觀看經歷.
另外, 全片兩個多小時以實時呈現, 從開始包餃子至把餃子吃完, 鏡頭紀錄著每一刻所發生的細節. 按導演所說, 時間主導了整個片子. 在片裡, 人與事就像只是時間的配角, 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本身. 讓我們與導演一家一樣, 經歷了同樣的兩個多小時, 在生命中分享了相同的一刻.
據說導演正準備拍《牛皮叄》, 期待她在新作會為我們帶來什麼的體驗.
評分: 7分
影片: 《牛皮貳》 (Oxhide II)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劉伽茵(Liu Jiayin)
日期: 31/3/10
影院: agnes b cinema
我沒有看過導演前作《牛皮》, 但 《牛皮貳》 的確與別不同, 足見導演的膽量和觀察力. 與其說是一部紀錄片, 我覺得《牛皮貳》更近至video art 的實驗電影. 《牛皮貳》回歸基本, 探索的是電影其中兩個最重要的元素 - 時間與空間.
全片的場景就在導演家中的飯廳, 透過八部圍著飯廳而設的攝錄機, 然後按次序地把八部攝錄機的畫面順序剪接合來, 構成了一個360度的空間, 而這空間亦製造了一個有趣的被攝者與觀眾關係. 透過近鏡拍攝, 把觀眾與導演一家的距離拉得很近, 情況就像我們在藝術館內欣賞展品時圍著展品轉了一圈, 成了一次不一樣的觀看經歷.
另外, 全片兩個多小時以實時呈現, 從開始包餃子至把餃子吃完, 鏡頭紀錄著每一刻所發生的細節. 按導演所說, 時間主導了整個片子. 在片裡, 人與事就像只是時間的配角, 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本身. 讓我們與導演一家一樣, 經歷了同樣的兩個多小時, 在生命中分享了相同的一刻.
據說導演正準備拍《牛皮叄》, 期待她在新作會為我們帶來什麼的體驗.
評分: 7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