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影片: 《媽媽咪呀》 (Mamma Mia!)
導演: 菲莉達萊 (Phyllida Lloyd)
日期: 26/9/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C2
《媽媽咪呀》 選用了ABBA的歌曲, 未知舞台版是否用一樣的音樂, 但選用這些耳熟能詳的音樂, 能令人觀眾易於投入. 雖說不上是突出的作品, 但整體輕鬆, 通俗得來有娛樂性. 片中母女與三個男人的關係, 愛恨交纒, 有趣而幽默, 還有梅麗史翠普的演出令角色生色不少. 當然若有要求的, 會希望當中多點錯摸或對立的情節, 增加劇力. 結局算是精彩, 有點意料之外. 不過來得有點突然, 有些角色安排亦太過刻意.
我想電影版與舞台版相比, 其中一個優勝之處必定是戲中美麗的希臘小島. 陽光與海灘令這個故事更有生命力和快樂的氣息.
評分: 7分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2008 香港亞洲電影節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快樂小小姐 (Happy Go Lucky)
57
影片: 《快樂小小姐》 (Happy Go Lucky)
導演: 邁克里 (Mike Leigh)
日期: 15/9/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快樂小小姐》跟《陽光小小姐》沒有關係, 不過兩者同樣是喜劇. 《快樂小小姐》像一部日記式電影, 記錄著主角生活的細節. 自己喜歡這些看似淡淡的細節, 當中滲著一份生活的氣味.
電影最突出之處當然是設計了阿寶這個有趣的角色. 主角可以說是個傻大姐大笑姑婆類的角色, 性格樂觀及時行樂, 也不斷將快樂帶給身邊的人. 但最有趣的, 是她立體的角色. 平常愛到disco酒吧大癲大喪的她, 竟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小學教師, 遇到學生有問題, 更會認真起來處理. 不竟是人, 生活總不能事事如意, 總有起有落有喜有悲. 這些片段斷, 不但令阿寶這個角色豐富突出和真實, 更重要是表現到凡事應樂觀面對的處世態度.
相信你看畢本片後, 也會受電影的樂觀感染, 為生活中帶來一點快樂.
評分: 7.5分
影片: 《快樂小小姐》 (Happy Go Lucky)
導演: 邁克里 (Mike Leigh)
日期: 15/9/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快樂小小姐》跟《陽光小小姐》沒有關係, 不過兩者同樣是喜劇. 《快樂小小姐》像一部日記式電影, 記錄著主角生活的細節. 自己喜歡這些看似淡淡的細節, 當中滲著一份生活的氣味.
電影最突出之處當然是設計了阿寶這個有趣的角色. 主角可以說是個傻大姐大笑姑婆類的角色, 性格樂觀及時行樂, 也不斷將快樂帶給身邊的人. 但最有趣的, 是她立體的角色. 平常愛到disco酒吧大癲大喪的她, 竟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小學教師, 遇到學生有問題, 更會認真起來處理. 不竟是人, 生活總不能事事如意, 總有起有落有喜有悲. 這些片段斷, 不但令阿寶這個角色豐富突出和真實, 更重要是表現到凡事應樂觀面對的處世態度.
相信你看畢本片後, 也會受電影的樂觀感染, 為生活中帶來一點快樂.
評分: 7.5分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選舉 (Election)
56
影片: 《選舉》 (Election)
導演: 張虹 (Tammy Cheung)
日期: 5/9/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1
之前看過張虹的《中學》、《平安米》、《七月》(長版), 自看過《中學》後便喜歡欣賞張虹的紀錄片. 很多人都以為紀錄片是沉悶的, 這大都是受以前電視上看到那些說教式紀錄片所影響, 張虹讓我看到不同的紀錄片. 張虹的紀錄片大都是Direct Cinema類型 (包括今次的《選舉》), 而且是沒有旁白. Direct Cinema是一種避免介入受訪者, 以直接和客觀地記錄事件的真實. 張虹的作品在充滿人性和哲學性之餘, 同時富有戲劇性和趣味. 老土點說,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在我們生活中根本是充滿戲劇和趣味. 只要導演懂得去捕捉、記錄和重現, 便可以做到比戲劇更有趣, 更有人性和深度的作品. 張虹就是其中一位這樣的導演.
說回《選舉》, 這絕對是值得看的作品. 我看的是首場, 張虹說這未是最後版本, 最後版本會多數分鐘, 但看後已覺得非常出色. 導演在選擇題材上已經成功了. 四年一次的選舉, 人物和事件豐富, 而且必有針鋒相對鬥智鬥力的場面. 而張虹正捕捉到競選過程中很多有趣或是諷刺性的片段, 還有競選對手拼過你死我活, 甚至同一戰線間出現鬥爭, 比戲劇更有吸引力和趣味. 最重要還是從中看到競選者的性格和處事態度, 這是我們這些靠媒體認識政治人物所少接觸到, 看畢《選舉》後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人物. 張虹強調她的作品是主觀的. 對, 但她肯定給了另一角度的資料讓我們重新思考.
評分: 8分
影片: 《選舉》 (Election)
導演: 張虹 (Tammy Cheung)
日期: 5/9/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1
之前看過張虹的《中學》、《平安米》、《七月》(長版), 自看過《中學》後便喜歡欣賞張虹的紀錄片. 很多人都以為紀錄片是沉悶的, 這大都是受以前電視上看到那些說教式紀錄片所影響, 張虹讓我看到不同的紀錄片. 張虹的紀錄片大都是Direct Cinema類型 (包括今次的《選舉》), 而且是沒有旁白. Direct Cinema是一種避免介入受訪者, 以直接和客觀地記錄事件的真實. 張虹的作品在充滿人性和哲學性之餘, 同時富有戲劇性和趣味. 老土點說,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在我們生活中根本是充滿戲劇和趣味. 只要導演懂得去捕捉、記錄和重現, 便可以做到比戲劇更有趣, 更有人性和深度的作品. 張虹就是其中一位這樣的導演.
說回《選舉》, 這絕對是值得看的作品. 我看的是首場, 張虹說這未是最後版本, 最後版本會多數分鐘, 但看後已覺得非常出色. 導演在選擇題材上已經成功了. 四年一次的選舉, 人物和事件豐富, 而且必有針鋒相對鬥智鬥力的場面. 而張虹正捕捉到競選過程中很多有趣或是諷刺性的片段, 還有競選對手拼過你死我活, 甚至同一戰線間出現鬥爭, 比戲劇更有吸引力和趣味. 最重要還是從中看到競選者的性格和處事態度, 這是我們這些靠媒體認識政治人物所少接觸到, 看畢《選舉》後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人物. 張虹強調她的作品是主觀的. 對, 但她肯定給了另一角度的資料讓我們重新思考.
評分: 8分
瘋殺遊戲 (Funny Games)
55
影片: 《瘋殺遊戲》 (Funny Games)
導演: 米高漢尼卡 (Michael Haneke)
日期: 5/9/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這是一部不簡單的電影, 但我不會隨便推介給其他人, 因它不是一部大眾觀察能接受的電影. 說的不是它的暴力程度, 現在比它更血腥暴力的電影多的是 (我相信我看那場有很多觀眾是因暴力題材才進場). 很多觀察不能接受的原因, 我認為是因導演在挑戰觀眾.
故事本身很直接, 兩個看似友善的青年無目的地四處去虐殺一個又一個家庭. 血腥暴力場面其實不多, 但導演製造的被隔離無助和寂靜的場面, 令觀眾不時不慄而寒. 不過不慄而寒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導演呈現的人性的無理性. 當所有行為是沒有原因和邏輯, 才是最可怕. 不過還有另一件事.
之前我說導演是在挑戰觀眾是什麼意思? 《瘋殺遊戲》是沒有依從驚慄類型電影的模式. 導演在戲中不斷留下逃走反撲的伏筆機會給主角, 若依慣常模式, 角色間必會因此有鬥爭的高潮. 但導演卻又令主角一下子完全失去反撲機會, 打破觀眾的合理期望. 舉個例子, 就像電影開首男主角把刀留在船上, 觀眾便意識和預期這把刀會成為主角一個翻身機會, 但結果完全是兩回事, 更不用提replay那個事件. 同樣的處理多次出現在電影裡, 這些打破慣例的情節, 令看慣驚慄類型電影的觀眾受挫和無所適從. 更明顯的是青年之一曾經三次直視鏡頭直視觀眾, 兩次更直接質問觀眾. 這令觀眾愕然之餘, 最重要是表明了導演的立場. 犯罪者固然可怕, 但置身事外的旁觀者 (包括愛看暴力電影的觀眾?) , 才是最冷血可怕.
我沒有看過導演1997年版的原作, 但看十年後的新版本, 電影多年來完全沒有脫節也沒有被模仿而庸俗化, 導演精確獨特的視野才是厲害之處.
評分: 7.5分
影片: 《瘋殺遊戲》 (Funny Games)
導演: 米高漢尼卡 (Michael Haneke)
日期: 5/9/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這是一部不簡單的電影, 但我不會隨便推介給其他人, 因它不是一部大眾觀察能接受的電影. 說的不是它的暴力程度, 現在比它更血腥暴力的電影多的是 (我相信我看那場有很多觀眾是因暴力題材才進場). 很多觀察不能接受的原因, 我認為是因導演在挑戰觀眾.
故事本身很直接, 兩個看似友善的青年無目的地四處去虐殺一個又一個家庭. 血腥暴力場面其實不多, 但導演製造的被隔離無助和寂靜的場面, 令觀眾不時不慄而寒. 不過不慄而寒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導演呈現的人性的無理性. 當所有行為是沒有原因和邏輯, 才是最可怕. 不過還有另一件事.
之前我說導演是在挑戰觀眾是什麼意思? 《瘋殺遊戲》是沒有依從驚慄類型電影的模式. 導演在戲中不斷留下逃走反撲的伏筆機會給主角, 若依慣常模式, 角色間必會因此有鬥爭的高潮. 但導演卻又令主角一下子完全失去反撲機會, 打破觀眾的合理期望. 舉個例子, 就像電影開首男主角把刀留在船上, 觀眾便意識和預期這把刀會成為主角一個翻身機會, 但結果完全是兩回事, 更不用提replay那個事件. 同樣的處理多次出現在電影裡, 這些打破慣例的情節, 令看慣驚慄類型電影的觀眾受挫和無所適從. 更明顯的是青年之一曾經三次直視鏡頭直視觀眾, 兩次更直接質問觀眾. 這令觀眾愕然之餘, 最重要是表明了導演的立場. 犯罪者固然可怕, 但置身事外的旁觀者 (包括愛看暴力電影的觀眾?) , 才是最冷血可怕.
我沒有看過導演1997年版的原作, 但看十年後的新版本, 電影多年來完全沒有脫節也沒有被模仿而庸俗化, 導演精確獨特的視野才是厲害之處.
評分: 7.5分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七人一個卜戴倫 (I'm Not There)
54
影片: 《七人一個卜戴倫》 (I'm Not There)
導演: 托迪希恩斯 (Todd Haynes)
日期: 2/9/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12
自己對BOB DYLAN不熟悉, 只知他是著名的創作歌手. 在網上搜尋知道他更是詩人和反戰民權象徵人物. 這部以他生平拍攝的電影, 可謂別開生面, 不是一貫的傳奇式電影. 電影中沒有出現BOB DYLAN (所以英文片名是I'm Not There), 而是用七個不同的角色, 去描寫構成BOB DYLAN的性格和經歷. 我不知道當中能多少反映真實的BOB DYLAN, 但這個構思的確強化突顯了人性/人生經歷中的不同層次和階段. 姬蒂白蘭芝反串演他開始迷失自我一段表現他的狂妄和挫折, 與妻子感情一段則細膩地表現他感性人情的一面, 每個段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戲味 我自己覺得這部電影很有趣, 絕不沉悶. 即使時空和角色穿插, 看似凌亂, 但反而更能形造一種混沌和類似心理投射的狀態, 顯出BOB DYLAN內心的複雜和多變性.
評分: 7分
影片: 《七人一個卜戴倫》 (I'm Not There)
導演: 托迪希恩斯 (Todd Haynes)
日期: 2/9/08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12
自己對BOB DYLAN不熟悉, 只知他是著名的創作歌手. 在網上搜尋知道他更是詩人和反戰民權象徵人物. 這部以他生平拍攝的電影, 可謂別開生面, 不是一貫的傳奇式電影. 電影中沒有出現BOB DYLAN (所以英文片名是I'm Not There), 而是用七個不同的角色, 去描寫構成BOB DYLAN的性格和經歷. 我不知道當中能多少反映真實的BOB DYLAN, 但這個構思的確強化突顯了人性/人生經歷中的不同層次和階段. 姬蒂白蘭芝反串演他開始迷失自我一段表現他的狂妄和挫折, 與妻子感情一段則細膩地表現他感性人情的一面, 每個段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戲味 我自己覺得這部電影很有趣, 絕不沉悶. 即使時空和角色穿插, 看似凌亂, 但反而更能形造一種混沌和類似心理投射的狀態, 顯出BOB DYLAN內心的複雜和多變性.
評分: 7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