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赤色風暴 (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25

影片: 《赤色風暴》(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導演: 奧利艾杜 (Uli Edel)
日期: 26/4/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1

欣賞《赤色風暴》的製作出色, 片中重現了橫誇多個年頭, 關於赤軍掘起到衰落的經過的事件, 寫實感特別強. 像是片中大型的示威暴動, 或恐佈襲擊, 都是令人震撼的場面. 但事實上可怕的不是事件的暴力程度, 而是人的瘋狂.

電影呈現著一幕幕無情的鎮壓, 然後是一次次越來越失理智的報復, 人性在這場政治角力中完全蕩然無存. 導演的立場亦明顯, 他不是站在某一陣營. 從電影開始一場政府對示威者胡亂使用暴力, 到最後如鬧劇一樣的審判, 又或是滿口自由的革命者卻草菅人命地進行恐怖活動等事件, 可見導演既是要批評政府的麻木無能, 亦要諷刺革命軍的歪曲理想. 再細想下, 所有所謂抱著信念和理想人, 在這個政治舞台, 都只是像在洪流中無意識地被擺佈著.


電影中發生的背景和事件都不是我所熟悉, 所以相信片中仍有很多我未能深切了解的訊息, 但總覺得本片最後好像欠了一次對革命者或是當局者迎頭的棒喝, 缺少一份讓人發人心省的覺悟和反思.


評分: 7分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大耳無罪 (Tulpan)

24

影片: 《大耳無罪》(Tulpan)
導演: 沙基迪夫薛科 (Henry Selick)
日期: 24/4/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大耳無罪》令人想起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 因兩者都發生在大漠地區, 同樣是以婚姻為主題的故事, 不過兩者的主旨和取向是截然不同.《圖雅的婚事》說的一種感情觀, 而《大耳無罪》說的是一個追尋夢想的故事.

《大耳無罪》令我喜歡的是故事簡單而真摰. 主角老遠回到杳無人煙的大漠, 傻頭傻腦去提親, 要的就是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追尋自己的夢想. 提親的過程有趣幽默, 而且各個演員的演出都出色, 小兒子的天真爛漫讓你由衷微笑. 不過更重要是看到主角如何成長, 克服困難, 去追求他的理想.

導演的耐心是我欣賞這部作品的另一原因, 可以想像拍攝這部電影的困難度是非常高. 單看主角替羊接生一幕, 一個鏡頭直落, 沒花沒假沒take 2. 不單動物演出無法控制, 即使要演員來過一take ok, 拍攝前準備功夫要非常充足. 又或是漠荒上捲起龍捲風的空鏡, 是多麼簡單而美麗, 但卻需要製作人員無時無刻準備進行拍攝, 才能把這漂亮的畫面呈現給觀眾.

評分: 7.5分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禮儀師之奏鳴曲(Departures)

23

影片: 《禮儀師之奏鳴曲》(Departures)
導演: 瀧田洋二郎 (Yojiro Takita)
日期: 14/4/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2

事業不如意, 因禮儀師工作反而得到別人尊重肯定, 找回生活的意義, 最後更冰釋與父親多年的嫌隙, 便成了《禮儀師之奏鳴曲》.

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禮儀師之奏鳴曲》, 其實似是有點老掉牙的故事, 不是候選作品中我最喜愛的一部. 但論雅俗共賞, 《禮儀師之奏鳴曲》確是五部作品中是較易為接受的. 本片成功之處, 我想首先是題材有趣. 生與死的題材本已是有趣的論題, 而日本禮儀師這職業似乎比香港的殯儀化妝師工作要求更複雜細緻, 作為觀眾(特別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會對這產生好奇. 看後也不敢對禮儀師懷有一份敬意, 亦再次見到日本人對禮節的一絲不苟.

本片另一個成功之處, 是在描寫感性題材時添上幽默感. 自己一直怕煽情的作品, 《禮儀師之奏鳴曲》除了間中一些較突兀煽情位 (像禮儀師公司女職員說起自己的往事), 整體也算是描寫得含蓄, 如主角與上司在處理完一場喪事後, 兩人在車上靜靜的品嚐著那家人送的食物, 便拍得簡單細膩. 自己喜歡片中不時穿插著幽默感, 為禮儀師這個沉重的職業和題材帶來另一點色彩.

不過我認為本片在細節上仍可處理得更好, 特別是一些象徵意象或伏筆等, 現在都覺得說得太白, 失去了讓人思考的空間和應有的感染力.

評分: 7.5分

二十四城記(24 City)

22

影片: 《二十四城記》(24 City)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賈樟柯 (Jia Zhangke)
日期: 13/4/09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終於來到看今年電影節所選的最後一部電影, 亦是電影節的閉幕電影 --《二十四城記》. 若你期望看到城市變遷下的社會問題, 我覺得《二十四城記》未必能滿足到你. 但《二》讓我留下印象的, 是它有趣的實驗性.

電影放映前, 邀請了導演賈樟柯與製片周強上台說幾句話. 賈樟柯提到原是想拍一部紀錄片, 但在拍了些真實人物訪問片段後, 又加進了些虛構角色的訪問, 成了現在這部半紀錄片半劇情片. 一般的仿紀錄片都是透過戲劇和演員去重現現實片段. 像《二十四城記》這樣把真實訪問與虛構訪問片段混在一起, 是不常見的. 我覺得這個構思很有趣, 在嘗試紀錄片與劇情片間的可能性與混淆性. 可謂真? 可謂假? 是值得思考的論題. 不過導演選用了幾個熟悉的演員, 令人清楚分別到真實與虛構的角色. 我會想, 若果用較新臉孔的演員演出, 讓觀眾都以為全是真實受訪者, 那實驗味道將更令人去深思.


看本片時, 另一個讓我好奇之處, 是去比較一下真實與虛構人物的表現. 看畢後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首先在真實的訪問中, 我看到了被訪者都有面對鏡頭的羞怩, 對話內容會較零碎或多無言沉思的時刻, 但卻令人看到一份真摰的感情. 相反, 在虛構的片段中, 我看到演員熟練計算的完美演出, 卻發現這份完美反而令角色欠缺一份真實感. 我會喜歡真實訪問的片段, 淡淡然的. 原來讓人感動的, 就是真實世界裡那微小的缺憾或不能解釋的細節.

評分: 7分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 (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

21

影片: 《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金知雲 (Kim Jee-woon)
日期: 10/4/09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東方的西部電影, 以往也有出現過, 但單看劇照裡的場面和角色造型, 加上片名《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 已知不是一般西部電影那麼簡單.

來自韓國的《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 將西部牛仔電影搬到亞洲. 除了有槍戰和馬匹奔騰場面, 還加入武打等東方元素, 增加了電影的可觀性. 片中另一個吸引之處有是把黑色喜劇感, 加進西部電影中, 其中宋康昊演出的盜賊最為突出惹笑. 動作場面設計有點成龍式武打的味道, 帶點輕鬆感. 攝影亦出色, 特別是在荒漠場景或是槍戰場面, 像一開場一個火車top shot已可觀. 不過影片發展至後來, 卻反而因過分注重場面而成了包袱. 像最後一場中日韓軍方與大盜的沙漠追逐戰, 場面是壯觀, 但卻只是單調的奔跑追逐, 沒有高潮起跌的對戰, 而且拖得太長了, 漸漸顯得有點沉悶, 應可以發揮得更出色. 結局的一場對決, 有點預期之內, 來了一次反英雄式的諷刺.

評分: 7.5分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我在娥摩拉的日子 (Gomorrah)

20

影片: 《我在娥摩拉的日子》(Gomorrah)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馬太格朗尼 (Matteo Garrone)
日期: 5/4/09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我在娥摩拉的日子》以仿紀錄片拍攝, 紀述著幾個圍繞著娥摩拉這個地方發生, 有關於當地黑幫的故事.

自己覺得最深刻是裁縫和負責向黑幫家屬發薪金的兩段. 意大利裁縫偷進中國人開設的製衣廠教授裁縫技巧, 在獲得金錢酬勞外最意外的是得到一班中國工人的敬重和滿足感. 負責向黑幫家屬發薪金的人, 每天工作看似輕鬆習以為常, 但一次被對頭黑幫用槍指嚇後穿上厚厚的避彈衣, 可見他內心對這份工作是一直充滿恐懼. 但所有故事最後每人的生活, 都因為黑幫而得不到好結果. 或者可以說, 娥摩拉是一個絕望的城市.

導演沒有去渲染英雄主義或黑幫的情義, 而是貼實地描寫著人在這個黑暗城市每天都掙扎著過著非一般的生活. 不過個人覺得現在雖然是詳細地展現了娥摩拉的狀況, 但最後卻好像欠令人有一種領悟的一刻, 沒有一個要讓我們帶走的訊息.

評分: 7分

瘋狂的賽車(Crazy Racer)

19

影片: 《瘋狂的賽車》(Crazy Racer)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寧浩(Ning Hao)
日期: 4/4/09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繼續寧浩前作《瘋狂的石頭》的黑色喜劇風格.《瘋狂的石頭》開首以三條看似亳不相干的故事線平行發展, 加上跳躍時空的敘述, 令劇情更有吸引力. 直到運動場一幕, 三條故事線精彩的交叉遇上, 然後又再互相穿梭發展. 劇情多變, 加上風趣幽默的情節, 令電影絕無冷場, 充滿娛樂性, 不時引來全場觀眾拍掌. 三線中我最喜歡兩名本性善良殺手的部分, 由殺老婆到改殺老公到誤殺他人到勸解兩公婆, 劇情荒誕曲折而有衝突. 相比起來, 甚至比主角單車手的復仇故事更妙趣.

《瘋狂的賽車》是比《瘋狂的石頭》更瘋狂更好玩, 但亦令戲情後段有少許失控, 出現太過為扭橋而扭橋的情況, 不及前作般精確. 結尾雖總算為各線完整收筆, 但卻有點冗贅, 不及前段般爽快和令人眼前一亮, 是美中不足.

評分: 7.5分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第四屆鮮浪潮短片競賽 (The 4th Fresh Wave Short Film Competition)

15/16/17/18

影片:《鮮浪潮學生組短片節目(一)》(Fresh Wave Student Division Programme 1)
《鮮浪潮學生組短片節目(二)》(Fresh Wave Student Division Programme 2)
《鮮浪潮公開組短片節目(一)》 (Fresh Wave Open Division Programme 1)
《鮮浪潮公開組短片節目(二)》 (Fresh Wave Open Division Programme 2)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日期: 28/3/09 & 29/3/09
影院: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公開組與學生組的作品中, 最令我留下印象的, 有《六虎》、《無情雨》和《籃子》.

黑色幽默的《六虎》, 簡單的故事和場景, 卻有出人意表的發展, 伏筆和呼應出色, 演員也稱職. 片中有不少精句, 不過講戲略太多.

《無情雨》描寫都市人疏離的關係, 製作有水準, 如果人物內心世界作多加修飾, 感染力會更強.

《籃子》簡單而一矢中的地說出主題, 攝影與選景有趣. 個人覺得如果更大膽, 可考慮把香港漁港的空鏡和更多的對白刪掉, 製造一個更富想像的空間.

評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