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

37

影片: 《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
導演: 馮小剛 (Feng Xiaogang)
日期: 22/7/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我想大部分看過《唐山大地震》都會被這部電影感動, 而我相信是少數持反調的人. 電影的誠意是不容質疑的, 亦看得出馮小剛的精心計算, 和盡力去滿足各人期望. 不過可能是計算得有點過分, 所以有點反效果.

開首三十分鐘, 是讓我失望的. 以一場地震大場面作開首, 固然是一個好的選擇. 特技場面效果以亞洲電影來說也算不錯, 但實感依然不足, 而且畫面太重覆欠變化. 我覺得要麼特技場面便做得更細緻更震撼人心一點, 要麼其實可以避重就輕一點, 或再大膽一點把整幕災難特技場面刪去. 刪去這段也不是壞事, 因為本片最重要的戲就不是災難本身. 另外, 主角一家的出場也太平淡了. 在戲劇上, 除了母親面對姊弟被埋一幕是必須外, 其餘的也未算突出.

預期片裡必大賣感人片段, 在戲院內的確不時傳來拿紙巾的聲音. 但如之前所說, 我覺得導演的計算是有點過火, 太著跡造作的煽情催哭總令我抗拒. 舉例說, 片首母親說明天會買紅柿給弟弟吃埋下伏筆, 數十年後重逄時姊姊拿起紅柿望向母親. 畫面已經交代得很清晰和感人, 但結果還是要由母親多加一句話, 這便顯得太刻意太硬銷了. 其實這一刻是什麼也不說, 更勝過千言萬語.

原著名叫《餘震》即英文片名AFTERSHOCK, 可見重點不是地震那刻而是關於震後的故事, 這是有趣聰明的. 生命剎那間的離開往往不是最痛, 活著的人如何面對失去親人才是最痛苦的. 因此自己較喜歡中段, 寫兒子與母親, 或女兒與繼父母的關係, 以及作為餘生人的他們如何面對唐山的都市變遷轉變. 這部分較前段有實感和人情味. 至於全片最重要的一場, 是墓前女兒終明白到母親痛苦, 既是自責也是解脫, 愛與仇的感情複雜, 是較讓觸動我的一刻.

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 是片中親情是非常保受內斂的, 如母女兩人的誤解一直收在內心數十年後才解開. 但相對地感情卻是很開放自由的. 像開首一對孩子的父母便在街上密斗貨車上親熱, 當時仍是七十年代. 又如兒子的太太則為了金錢替他生子. 還有女兒在大學時與學長發生性行為, 懷孕要當未婚媽媽, 後來更嫁給外國人. 以當時中國社會來說, 我想可以說是前衛的.

另外, 《唐山大地震》試避開政治不談, 未有觸及唐山與汶川地震中造成大量人命喪生的原因, 卻又有意無意地褒揚政府與解放軍的拯救行動. 這似顯得電影受政治壓力不少, 也是本片另一個美中不足.

順帶一提, 後來與Margaret老師討論起本片, 她提醒了我多年前由香港導演朱家宏所拍的《但願人長久》也同樣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 不過, 《但願人長久》比起《唐山大地震》更為遜色.

評分: 7.5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