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躁爸爸狂媽媽 (Carnage)

24

影片: 《躁爸爸狂媽媽》 (Carnage)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日期: 29/3/12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4

這部電影改編至舞台劇《豆泥戰爭》. 原版獲得多個獎項, 自己沒有看過, 難得電影版是波蘭斯基加四位好戲之人, 固然要一看.

簡單來說是三幕劇. 開首結尾短短兩段發生在公園, 而中間全部時間都發生一間屋內. 戲劇以對白主導, 可以說是說過不停. 自己其實是有點怕那些說得過多的戲, 《躁爸爸狂媽媽》則算是還可以, 不太悶場. 兩對初次見面的夫婦, 有點不打不相識的味道. 有趣的是各人一時爭鋒相對, 一時又份外投契. 本是兩夫妻的對壘, 後來又變成男性與女性間的抗爭. 本可以早早完結, 卻又再挑起戰火. 四個人互不相讓, 各堅受原則, 小事一樁卻轉化成像一場悍為自己領土的戰鬥一樣. 當中涉及文化、政治、身分、權力等話題. 雖算不上是妙語連珠, 但總算詞鋒銳利, 可惜覺得精句不多.

最諷刺的是大人因小孩間的一件傷人事件而大動干戈, 但反而小孩們原來一早已和好如初.

評分: 7分

子彈橫飛盜美人 (Miss Bala)

23

影片: 《子彈橫飛盜美人》 (Miss Bala) - 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謝勒度羅倫祖 (Gerardo Naranjo)
日期: 29/3/12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以墨西哥販毒為題的電影, 記得起的有多年前史提芬蘇德堡的《毒網》. 似乎十年後, 這問題仍然嚴重.

一個年輕女子羅拉, 一心打算參加選美, 結果卻無辜捲入一連串的販毒案件中. 從片中可見, 毒販的網絡已滲透至社會各處, 即使是警方與軍方, 內裡都是黑暗的. 所有人都跟販毒有關, 無可奈何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整部片裡, 羅拉都像棋子一樣被人控制, 身不由己. 一心以為失去參選機會, 到頭來反而成為冠軍, 非常諷刺. 片尾她被捕後又被放, 望著日落的背影, 讓人感到她的無奈. 這都反映了販毒所引起的社會問題.

另外, 自己喜歡片中的鏡頭運用, 特別是主觀與客觀鏡頭的變化, 製造出靈活的場面調度.

評分: 7分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賤箭豬佐治 (George the Hedgehog)

22

影片: 《賤箭豬佐治》(George the Hedgehog) - 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Wojciech Wawszczyk, Jakub Tarkowski, Tomasz Leśniak
日期: 27/3/12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來自波蘭的這部動畫, 片名為《賤箭豬佐治》, 固然片中出現了不少低賤的元素如性與暴力, 但卻並不低俗, 而是既瘋狂又有諷刺和暗喻性的電影.

箭豬佐治可以在人類世界生活, 跟人溝通、工作甚至跟人發生性關係, 實在是充滿想像力. 他雖活在人類社會, 但與人類始終有點格格不入, 受到排擠. 他正象徵著外來文代及種族對波蘭本土帶來的衝擊, 讓人又愛又恨. 而另一隻經複製出來, 行為異常嘔心但卻掀起瘋狂追捧的箭豬角色, 則對現代所謂流行文化(我想特別是美國)與品味提出質疑. 還有, 透過那個黑人行為藝術家與一班藝術學者, 借何謂色情何謂藝術的議題, 對一些偽藝術家提出反諷 (這當中亦有點導演的自嘲).

對, 這片子並不適合所有觀眾, 特別是政治非常不正確, 但這正卻是它有趣過癮之處.

評分: 7分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明信片 (Postcard)

21

影片: 《明信片》 (Postcard) - 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新藤兼人(Shindo Kaneto)
日期: 25/3/12
影院: Grand Cinema

自己沒有看過新藤兼人以前的作品, 因此有點意外地《明信片》是一部充滿懷舊味濃的電影, 風格上類似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電影, 我想這應該是貫徹著導演以往的電影手法.

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 一男一女分別因戰事而失去親人, 結果孤獨一人. 片中出現的場景及角色都不多, 但影片卻帶著非常強烈的反戰訊息. 最特別是影片雖然是關於戰爭, 可是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幕戰爭面, 但這反而突出了戰爭的荒謬感與對戰爭意義的質疑. 男的能夠生存的是由別人的抽籤決定, 命運完全不在你手. 而女的丈夫戰死後改嫁他的弟弟, 但結果弟弟同樣戰死. 她兩位丈夫兩段接近一樣的出征及出殯的場面, 荒誕地表達了人的命運在戰爭中的無助.

為了生存, 逃避不是解決的方法. 唯有積極掌握命運, 才能追求自由與理想, 出現像茂盛麥田的場面.

最後要對99歲高齡但對電影及人生仍抱著堅持的導演新藤兼人先生, 致一份敬意.

評分: 7分

武俠 (Wu Xia)

20

影片: 《武俠》 (Wu Xia) - 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陳可辛 (Peter Ho-Sun Chan)
日期: 25/3/12
影院: UA ISQUARE

之前正場上映時錯過了, 聽說《武俠》拍得不錯, 於是乎在電影節補看, 結果也沒有令我失望.

《武俠》是一部偵探式武俠片, 我覺得同時揉合了七十年代武俠片風格及現代偵探片元素. 故事雖然不是十分新穎, 但簡單得來乾淨利落, 節奏流暢, 亦有懸疑佈局. 當中提及因果論題, 但只是輕輕帶過, 未有充分發揮. 另一方面, 武術設計亦簡潔而凌厲, 令《武俠》在文戲與武戲配合起來別具風格. 如開首一場命案, 不單武打場面處理出色, 逐步揭開真相的偵查過程亦引人入勝.

除此之外, 美學與剪接亦不錯, 整體來說是一部精煉的作品.

評分: 7.5分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奇蹟 (I Wish)

19

影片: 《奇蹟》 (I Wish) - 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日期: 22/3/12
影院: Grand Cinema

雖然同樣以小孩為主題, 但《奇蹟》有別是枝裕和前作《誰知赤子心》. 前者是輕鬆充滿希望及喻意, 後者則是強烈的沉重與無助, 但兩者同樣皆是出色的作品.

小哥哥為了一家團聚, 要在兩列新幹線火車相遇一刻許下願望, 於是帶著一班各懷夢想的小孩離家跑去看火車, 展開了一段有趣的成長之旅. 旅程中小哥哥學懂欣賞輕羹糕, 學著公公一樣用手指試著火山灰, 我們看到他成長了. 從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而懂得去為世界而努力.

小弟弟問爸爸什麼是世界, 那個問題實也讓人深思.《奇蹟》透過小孩的眼去看成人的世界, 讓人看到一片童真, 簡單美麗而動人. 小孩們許下願望的一刻, 沒有因為這是電影世界而變出魔術的火花, 而是一切皆如常, 那一刻卻讓我感動. 各人的願望有些成功, 有些失敗, 有些要時間去實現, 有些則因某種原因而改變念頭, 這就像現實世界一樣. 但論結果轡何, 他們都沒有失望, 而是互相鼓勵下又踏上回程路.

夢想未必能實現, 但卻不要放棄, 要繼續去追夢. 全片最重要的母題便是跑. 小孩們無時無刻的都在跑. 就像最後一幕小孩們走出車站, 然後一齊向前跑, 奔向自己的夢想與未來, 繼續人生的旅程.

最後也要一讚小孩們演得生動有趣, 特別是扮著副老氣樣子的小哥哥與跟他性格相反的活潑天真小弟弟, 令《奇蹟》更添生氣與色彩.

評分: 8分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10+10 (10+10)

18

影片: 《10+10》 (10+10)
日期: 21/3/12

在今年FILMART中看了這部由金馬影展發起, 集合20位台灣導演拍成的《10+10》. 據說這個短片計劃是以「台灣特有」為題. 若把「台灣特有」放在台灣電影, 我認為是它偏向文學的風格, 這是它與香港或大陸電影最不同之處. 這點亦可在這二十部短片中體現.

二十部短片中, 自己較喜歡的有幾部. 《海馬洗頭》是黑色版的《無痛失戀》, 荒誕幽默而妙想天開, 整體氣氛亦營造得不錯.《潛規則》則充滿政治諷刺, 簡單得不過的故事, 卻是二十部短片中最有意外驚喜的結局. 《有家小店叫永久》的細膩, 小城鎮的生活點滴, 讓人感受到人情的溫暖.

不過綜觀而言, 自己覺得整體成績只是一般. 大部分作品偏向個人化, 從創意或者技巧上, 都未有太大驚喜, 印象中不及多年前《給康城的情書》. 但發現有趣的一點, 便是從幾部片中, 都看到台灣電影亦像香港電影一樣, 面對為打進大陸市場所造成的壓力問題, 無形地影響了台灣電影的創作.

評分: 6.5分

桃姐 (A Simple Life)

17

影片: 《桃姐》 (A Simple Life)
導演: 許鞍華 (Ann Hui)
日期: 19/3/12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1

繼續《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去戲劇式寫實風格, 《桃姐》帶來一份淡淡的人情味.

年紀漸大, 身體毛病越來越多的桃姐, 搬進了安老院中生活. 馬姐的身分不是重點, 電影是關於人逐漸老去所面對的故事. 在安老院中, 我們看到一班老年人的人生百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有的失去親人, 有的身為頑疾, 有的活得自在. 即使每人都有不如意的事, 但慶幸大家互相關懷照顧, 對比下仍有義子照顧的桃姐便感到一份幸福. ROGER視桃姐為親人一樣, 事事照顧, 實是難得. 但他只是一個活生生的都市人, 亦要為生計奔波, 電影沒有硬要為他加上光環, 像桃姐離開一刻他也為了工作而沒法留在她身邊, 令角色更有人性.

沒有煽情, 沒有催淚, 桃姐的離開是淡淡然. 《桃姐》沒有讓人激烈的感動, 因為這個故事就像是記錄著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或身邊人的故事, 輕輕地敲著你的記憶.

葉德嫻演得固然出色, 最欣賞是演老年時的桃姐, 非常傳神. 另外還有久違了的秦海璐, 她飾演的安老院主任也印象深刻.

評分: 7.5分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大追捕 (NightFall)

16

影片: 《大追捕》 (NightFall)
導演: 周顯揚 (Chow Hin Yeung)
日期: 16/3/12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5

動作、懸疑、推理、追逐、大場面等商業元素一應俱備, 加上兩位出色的演員, 是有條件成為一部出色的作品. 一開場一幕的埋身搏擊戲, 便型格十足. 但發展下去卻有點兒讓人失望, 未有更突出的表現.

故事有點奇情, 概念其實不錯. 但整體編排覺得有點造作, 有太過刻意舖排製造懸疑的感覺. 若跟《龍紋身的女孩》相比 (無論是瑞典版或是荷利活版), 《大追捕》先是未能營造出那份格調, 在細節處理上亦顯得較粗糙. 佈局未算精妙, 如何埋下伏線與拆解等處理仍有改善空間. 在三分二時間左右已大概推測到真相, 欠了一點驚喜. 還有, 角色設計其實可以寫得再扎實豐富, 現在一些支線細節都忽略掉.

我沒有看過《殺人犯》, 但周顯揚這部《大追捕》亦有點異色, 亦有一份求創意突破的精神, 希望下部作品能更進一步.

評分: 6.5分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伊朗式分居 (A Separation)

15

影片: 《伊朗式分居》 (A Separation)
導演: 阿斯加法哈迪 (Asghar Farhadi)
日期: 14/3/12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F6

其實伊朗有不少好電影, 除了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的作品外, 近年最深刻的則是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伊朗式分居》亦是一部出色作品, 更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一對夫婦的分居, 引發出一連串像連鎖效應般一發不可收拾的問題. 故事是寫實而沉重, 風格及態度上有點讓我想起比利時的達戴丹兄弟. 我喜歡它的劇本, 特別是設計與佈局, 每個伏筆呼應都有心思.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片裡每個人為了生活都各有苦衷, 無可奈何地要做出不願意的決定. 矛盾的地方便是究竟要堅守底線原則還是妥協退讓. 這更涉及到宗教教條, 特別是罪孽的問題. 故事到最後, 每個人都保留著原則, 但結果又是否如大家所想? 片尾一個漫長的長鏡頭, 暗示一個問題解決後另一個問題又繼續著, 繼續面對我們的人生.

評分: 8分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 (The Iron Lady)

14

影片: 《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 (The Iron Lady)
導演: 菲莉達萊 (Phyllida Lloyd)
日期: 13/3/12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10

《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與《昂山素姬》先後上映, 兩者都是描寫當代出色女政治家, 難免會作為比較.

自己覺得兩者不相伯仲. 《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比《昂山素姬》少了點傳奇式的記錄, 而更著重內心感受的描述, 特別是她如何在一個男權圈子中的對抗, 正如她說每一刻她都在戰鬥. 雖然片中有提及戴卓爾夫人位時的政治事蹟, 但我覺得片裡的政治味道比《昂山素姬》更不強烈, 更多的是作為背景, 去襯托出她的性格.

兩片中同樣有與伴侶分離的情節, 但兩人的態度卻剛好相反. 昂山素姬是為了理想而犧牲愛情, 柔中帶剛. 而戴卓爾夫人則遺憾以往只顧事業而未有好好關心丈夫, 剛中帶柔.

梅麗史翠普的演出出色, 演老年戴卓爾夫人尤其突出, 演活了這個既有智慧名望, 但又面對感情與年老問題的老婦人.

評分: 7.5分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星光夢裏人 (The Artist)

13

影片: 《星光夢裏人》 (The Artist)
導演: Michel Hazanavicius
日期: 7/3/12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6

馬田史高西斯的《3D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懷念默片時代的Méliès, 《星光夢裏人》則名正言順地是一部黑白默片. 在今天電腦特技泛濫的電影世界中去拍一部反璞歸真的默片, 反而別具瞄頭.

《星光夢裏人》也沒有讓人失望. 整體風趣幽默, 創意十足. 一開場的一幕戲中戲, 已經令人眼前一亮. 聰明的剪接技巧, 把觀眾從電影世界帶到現實世界,還有是用觀眾的驚恐和大笑鏡頭去交待劇情的設計, 都見到導演的心思.

片裡不單稟承默片中常見的輕鬆節流感, 還在無聲電影的特性中找突破, 製造喜劇效果. 默片只有畫外音(如配樂)而沒有畫內音(如對白). 片中男主角突然聽到畫內音, 一下子打破默片的框架, 妙想天開地跟默片開了個玩笑. 又如片尾一幕一個"BANG"的INTER-TITLE, 成功造成錯摸的效果, 為觀察帶來驚喜. 記憶中聽老師說過, 默片時代的演員是不能演有聲電影的, 因這會打破觀察對默片演員的期望與幻想, 影響他的演出. 所以片尾也以男主角能否開聲講話這個神來之筆, 為全片作了個有趣的完結.

評分: 8分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我兒子是惡魔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12

影片: 《我兒子是惡魔》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導演: Lynne Ramsay
日期: 2/3/12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3

同樣以青少年暴力罪行為題, 與其說《我兒子是惡魔》是另一部《告白》, 我想它更似是另一部《大象》.

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 人性是先天決定或是受後天影響, 這是全片的其中一個中心. 沒有意義便正是意義所在, 這句話正中地說出很多現世化人的內心感受. 跟《大象》相似的, 《我兒子是惡魔》也減去對暴力事件的批判, 沒有硬要給行兇著一個對與錯的標籤, 而是讓社會或他們身邊的人反思. 當KEVIN站在母親的海報前沉思, 我們大概想像到他對受到別人注視的響往. 問題是否因社會錯誤地對待或忽視新一代?

《我兒子是惡魔》整體及不上《大象》或是《告白》. 不過《我兒子是惡魔》多了一份親情, 特別是看著自己的兒子化身成惡魔, 身為母親的如何面對愛與恨的矛盾. 另外, 自己覺得它時空跳接的剪接手法, 有點過於花巧. 意外地電影裡出現十面埋伏的音效配樂, 但與畫面結合來起來卻有點古怪的感覺.

評分: 7分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3D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 (Hugo)

11

影片: 《3D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 (Hugo in 3D)
導演: 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
日期: 29/2/12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3

馬田史高西斯這部新作, 以小孩電影的包裝, 去表達自己對電影熱愛的故事.

《3D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開宗明義地向默片及電影大師Georges Méliès致敬. 電影以在火車站生活的一個小男孩HUGO的經歷為主線. 選擇火車站為場景的原因, 當然是呼應著電影史上的一部電影《火車到站》. 當時觀眾第一次看這電影時, 都被迎面而來的火車嚇著. 於是乎, 透過3D技術, 馬田史高西斯把這情境重現在我們眼前. HUGO跌在路軌上, 火車高速駛過來然後轟一聲衝出畫面, 也把大家嚇過正著. 不過說起3D的處理, 其實片裡大部分段落都未有3D的需要. 最有趣的反而是3D化的默片. 看著新3D版的《A TRIP TO THE MOON》, 真的別開生面.

自己喜歡這部電影的奇幻. 像迷宮一樣的鐘樓, 還有會畫畫寫字的小機械人, 像夢一樣的故事. 不太喜歡的是角色的設計, 即使是一對小男女孩, 都不太討好, 欠了一點童真. 不過看得出導演借HUGO對修復機械人的堅持, 表達了自己對電影夢不離不棄的理想.

評分: 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