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日日是好日 (EVERY DAY A GOOD DAY)

10
影片: 《日日是好日》(EVERY DAY A GOOD DAY)
導演: 大森立嗣(Tatsuhi Omori)
日期: 31/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F8

面對畢業在即的前路未明的將來,主角典子與表姐抱著一試的心態參加日式茶道班。兩人從雞手鴨腳到慢慢掌握竅門,以至愛上茶道的世界。然後大家生活開始轉變,像是工作與家庭,各自展開自己生活。

導演用茶道比喻人生,人生就像茶味時而不同,亦會隨著氣候心景轉變。片中時空穿過一年四季,更跨過一個甲子。人生就如四季般轉變,有如意有不如意。但如果學懂慢下來,像嘗茶般細味品嘗生活,像感受泡茶的過程般感受生活,這種慢活的生活態度,卻讓我們心靈忘卻煩惱,得到安慰。《日日是好日》出色的正正拍出了那種慢活的味道,淡淡的戲劇沒有讓人感到沉悶,反而更讓人細味,讓我們學懂珍惜欣賞生活中的細節。

藝術的一個功能是洗滌心靈,看畢《日日是好日》,正像體驗品嘗了一次出色的茶道。

評分: 7.5分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第一眼戰線 (A PRIVATE WAR)

9
影片: 《第一眼戰線》(A PRIVATE WAR)
導演: 馬修海尼曼(Matthew Heineman)
日期: 25/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F10

《第一眼戰線》講述女記者Marie Colvin,為了向全世界揭示真相,不畏危險,走在戰爭最前線,不時與軍隊出入戰場,與死亡擦身而過。

這題材與設定本身很有發揮空間。可以預期既出現緊張危機四伏的場面,又可以從中看到人性道德等在生死一線之間的取捨,再加上由女性角度出發去看這男性主導的新聞與軍事鬥爭世界,當中應有很多矛盾與讓人思考的空間。不過《第一眼戰線》拍得平平無奇,劇情不夠起伏,未能營造那份危機感與突顯新聞價值的重要。像主角得創傷後遺症後便可以多加發揮,去展現生命與公義間的取捨。所以《第一眼戰線》可以說是珠玉在前,卻未能充分發揮。Rosamund Pike的演出是整部電影最出色之處。

評分: 6.5分

地球最後的夜晚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8
影片: 《地球最後的夜晚》(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導演: 畢贛(Bi Gan)
日期: 25/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4

我還未有機會看畢贛成名作《路邊野餐》,《路邊野餐》令畢贛成名,因而拍出這部製作規模更大的《地球最後的夜晚》。

劇情其實是一個尋人故事,而導演拍得像尋夢一樣。片中有像詩一樣的情節與對白,焦點一段是六十分鐘3D長鏡頭拍攝主角們遊走與貴州山城,場景非常超現實,更用登山飛索飛越兩個地點,疑幻疑真,非常夢幻。有人覺得沒有必要用3D拍攝,我覺得這是一次技術與藝術、真實與虛幻融合的嘗試。

有很多人評《地球最後的夜晚》為扮高深與悶藝,我覺得的確是實驗味濃,結果當然未必盡善,但導演嘗試探索電影的可能性,是有趣而值得欣賞。

評分: 7.5分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大象席地而坐 (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7
影片: 《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導演: 胡波(Hu Bo)
日期: 22/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B5

因導演的輕生,令 《大象席地而坐》更添上一份哀愁。

《大象席地而坐》其中一個特色,是長鏡頭的運用。導演差不多用一幕一鏡,用一組組的長鏡頭,透過不同角色的視點,建構成這部像詩一樣的電影。漫漫的長鏡頭就如人生,我們像跟主角一樣走過他們生命中的一段,感受著他們活著的痛苦。片中呈現是一天內發生的事情,但感覺卻是漫長。老中青三代人,都在城市裡被邊緣孤立化,學校被殺學,居所被家人迫遷,社會上都容不下他們。他們既沒有朋友、親人、愛人,或是任何可信的人。導演透過大量的近景與中景鏡頭,突顯畫面中角色的一種孤立孤獨的狀態。諷刺的是主角們身邊的人不斷出現死亡,但他們卻都在痛苦地掙扎活著。沉重而前路茫茫,幾個主角走去滿州里看會坐著的大象,這個有點超現實的傳聞是一個暗喻,象徵著他們痛苦生命中可能唯一找到的希望。主角們的未來如何?最後究竟能否看到大象?結尾餘音裊裊,充滿想像空間。

不能否定片中仍有一些可以儘善的地方,但《大象席地而坐》絕對是現今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作品,片中的強烈的無助悲觀感與沉重的死亡氣息實屬是罕見,因為很易被官方批評。只可惜胡波的第一部長片亦已經是他最後一部作品。


評分: 8分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影 (Shadow)

6
影片: 《影》(Shadow)
導演: 張藝謀(Zhang Yimou)
日期: 21/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F6

《影》改篇三國時期關羽失荊州的典故。雖然劇中角色與地方都易名,但不難發現當中關連,就如境州便代表荊州,關羽父子等角色亦明顯。

《影》讓我想起導演多年前另一武俠作品《英雄》,兩部作品都重視視覺風格,但有趣的是兩者風格剛剛相反。《英雄》著重色彩的運用,透過不同的用色表現不同的心理狀態,而《影》則是著重黑白,整部電影就如一幅動態水墨畫一樣,配合陰陽的主題,視覺效果非常突出,有一份冷酷無情的味道。除了視覺出色外,《影》的劇情亦峰迴路轉,局中有局,尤其是鬥智攻心計,又巧妙地與歷史事件配合。整體而言,是一部集奇情、武俠、風格的作品。

評分: 7.5分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毒行俠 (The Mule)

5
影片: 《毒行俠》(The Mule)
導演: 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
日期: 18/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4

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篇,年過八十,以往是種植蘭花高手的Earl,因欠債被銀行收樓,為了生計下誤成為運毒司機。他獨特的運貨模式令他的運毒非常成功,更成為毒梟眼中大紅人。

片中老人Earl過往只顧工作,一直忽視家庭,直至光輝逝去,才知後悔。他從運毒獲得巨額酬勞,但卻彌補不了家人關係。全片最妙是Earl與緝毒警探在餐廳相遇一幕,不單沒被抓,兩人開心見誠地暢談與家人的關係起來。後來他妻子病危,亦令劇情有意外發展。而他與毒梟打手的關係開始時處理得不錯,不過後來打手角色淡出劇情發展,其實有很大發揮空間。

《毒行俠》整體是中規中矩,有些有趣的地方,但不算太大驚喜,比不上多年前同是奇連伊士活自導自演的《驅•逐》。不過奇連伊士活正如片中老人Earl一樣老而彌堅,又導又演,非常賣力,絕對值得尊敬。




評分: 7分

綠薄旅友 (Green Book)

4
影片: 《綠薄旅友》(Green Book)
導演: 彼得法拉利(Peter Farrelly)
日期: 18/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5

劇情是在六十年代美國,四處仍對黑人充滿歧視的環境,著名黑人鋼琴家Dr Shirley卻要展開全國巡迴演出,於是找來白人Tony Lip作司機及保鏢。

處境與角色設定充滿對立與衝突。白人與黑人,甚至是高尚有學識地位的黑人Dr Shirley與貧窮低下的白人Tony Lip,還有Dr Shirley不願認同自己是黑人的內心矛盾等,基本上已構成不錯的劇本基礎。而整部片拍得流暢,公路之旅是令兩人互相了解,解開心結,成為知己好友,過程是有趣,但卻是太理所當然,盡在計算之內,欠缺了驚喜。

《綠薄旅友》拍出一段真摯細膩的友情,亦滿足政治正確的原則,不過若果能大膽突破,我覺得可以更出色。

評分: 7.5分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自由行 (A Family Tour)

3
影片: 《自由行》(A Family Tour)
導演: 應亮 (Ying Liang)
日期: 11/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4

這是導演應亮自白的一部電影,片中女主角楊樞,就是導演自己的角色,表達了他拍片被流放與家分離的經歷與內心感受。

楊樞與母親分隔多年,一直未能見分,即使她的兒子也因怕被官方拿在要脅對象而未能回國與外婆親身見面。似乎香港也而在中國監視範圍,一家人只能借母親在台灣旅行,低調相見,即使一起拍照也要扮成陌路人,當中是荒誕而可悲。要在自由良知與親情間在取捨,便是對抗中國政治遇到的最大考驗。片名叫《自由行》,但表面自由的旅程背後卻是重重的不自由,是一種諷刺。

應亮的電影我是第一次看。他因拍《我還有話要說》而被中國通緝而流落香港,之後拍攝了以雨傘行動為背景的《九月二十八日·晴》。《自由行》似是拍得內歛與淡淡然,但背後的擔憂與惶恐不是我們可預見。在政治空間不斷被收窄的香港,著實要我們反思與珍惜創作自由的可貴。

評分: 7分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我不是藥神 (Dying To Survive)

2
影片: 《我不是藥神》(Dying To Survive)
導演: 文牧野(Muye Wen)
日期: 9/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6

《我不是藥神》改篇中國一名白血病患者因走私仿白血藥而被捕的真人真事。這部電影在國內大收,引起不少話題。

我覺得本片最出色是對人物轉變的描寫。例如主角程勇由因賺錢而賣藥到變成因良心而賣,又如他在呂受益死後穿越站滿帶上口罩的病人對他的鄙視目光,到後來因賣藥被捕時滿街病人除下口罩向他示敬意,還有他由努力爭取兒子留在身邊到送他到外國,甚至是簡單如長髮黃毛變光頭黃毛等等,伏筆細密細緻,把人的內心思想轉變呈現出來。而主角在為了照顧家人想全身而退,與為了普羅大眾病人而犯險間的抉擇,形成了一個困難的理智與仁愛的對立。

《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概念其實簡單,但新導演文牧野拍得熟練而工整,有笑有淚,又輕輕聰明地諷刺著社會制度問題,掌握恰到好處,著實是一部拍得出色的作品。

評分: 8分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燒失樂園 (Burning)

1
影片: 《燒失樂園》(Burning)
導演: 李滄東(LEE Chang-Dong)
日期: 4/1/1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E7

自己為作為村上春樹小說迷,一直覺得未有一部成功改篇村上作品的電影,像《東尼瀧谷》與《挪威的森林》都未能表現到村上作品的神髓,令人覺得把村上作品搬上大銀幕有一定難度。直至李滄東《燒失樂園》的出現,終於為小說迷與影迷帶來驚喜。

孤獨,是村上春樹作品裡最主要的元素。片中男女主角鍾秀與海美兩人離家生活,亦沒朋友,在在社會像無意義與地位。兩人像命中注定地遇上,在海美家看到剎那光輝的一幕是美麗而又詩意。但當大家以為找到生命的依靠,Ben的出現卻令他們的命運無聲靜悄悄地走入岔路。Ben家境富裕,生活無憂,不用工作,平常便是與朋友開派對,正正與鍾秀海美兩人形成極端的對比。海美的突然失蹤,鍾秀抽絲剝繭地找出失蹤的線索,令影片變得充滿偵探懸疑味道,其中燒溫室的暗喻與看不見的貓這兩個伏筆尤其出色。原著的細節我記不清楚,但我覺得片中有些細節是其他村上作品的影子,像墜井一事與神秘來電便似是來自《發條鳥》。

《燒失樂園》拍得細膩細緻,淡淡地滲出戲味與劇力,全片瀰漫孤獨與沉重的無助感,拍得寫實又超現實,很貼近村上作品的感覺,即使是村上式充滿詩意隱喻的對白也表現得自然。

評分: 8分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2018我最喜愛電影

又是時候選出今年十部我最喜愛的電影。排名不分先後。


 
影片: 《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導演: 胡波(Hu Bo)
短評:導演的輕生是一個可惜。作品中可見導演對藝術創作的堅持,那份對生命強烈的無助感最令人難忘。


影片: 《燒失樂園》(Burning)
導演:李滄東(LEE Chang-Dong)
短評:是改篇村上春樹作品最好的一部片中充滿暗喻與層次,表達生活的困局。還有伏筆出色,曲折迷離。


影片: 《羅馬》(ROMA)
導演: Alfonso Cuarón
短評:藝術成份很高的作品,攝影尤其出色。

影片:《地厚天高》(Lost in the fumes)
導演:林子穎(Nora Lam)
短評:並不是梁天琦的政治光環令它精彩,而是導演用心地拍出了一個關於人的故事。


影片:《水底行走的人》(I've got the blues)
導演:陳安琪(Angie Chen)
短評:我會選是2018年最佳的香港電影。這部紀錄片是既衝突矛盾,而又感性細膩。



影片:《歡迎光臨夢幻樂園》(The Florida Project)
導演:辛貝克(Sean Baker)
短評:拍得寫實而尖銳,一針見血地表現出低下階段的生活問題。

影片:《方寸見人心》(The Square)
導演:魯賓奧士倫(Ruben Östlund)
短評:一部充滿哲學的電影,讓人反思偽善等問題。


影片:《聖鹿獵殺》(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 The 42nd HKIFF
導演:約哥斯蘭堤莫斯(Yorgos Lanthimos)
短評:雖然不及《單身動物園》般令人拍案叫絕,但依然出人意表,全片充滿隱喻,又有挑釁性。


影片:《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導演:馬田麥當奴 (Martin McDonagh)
短評:非常政治不正確,卻正正是直接而一針見血。


影片:《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
導演:黃信堯 (Hsin-yao Huang)
短評:又奇案又有奇情,充滿黑色幽默又有喻意,別具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