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我愛紐約 (New York I Love You)

58

影片: 《我愛紐約》 (New York, I Love You)
日期: 29/12/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3

上一部《我愛巴黎》的成功, 帶來了《我愛》系列的第二部《我愛紐約》.

第兩部作品比較下, 《我愛紐約》表現出紐約的多種族文化的特性, 和社會間不同階層人士的生活問題, 而《我愛巴黎》則當然地表現巴黎的浪漫一面. 另外, 發現《我愛紐約》裡的短片間會多加插不同角色的互動, 以增加作品間的連貫性, 嘗試製造一個一體的感覺, 相對地《我愛巴黎》只在結尾時有這種呼應的場面. 不過《我愛紐約》今次的嘗試也未成功, 角色間的遇上欠心思, 反而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

至於今集的短片, 自己較喜歡的有: 岩井俊二的一段作家情緣, 可說是新版"情書",; 陌生男子在街上向陌生女子調情, 卻反而對方是妓女, 風趣幽默; 一名女子在餐廳外向一名男子訴苦, 妙寫他們的夫妻關係; 公公婆婆在行上散步則妙語連珠; 還有Visual artist偷拍都市人生活的一段, 簡單得來有詩意.

不過總括而言, 我還是較喜歡《我愛巴黎》.

評分: 6.5分

三槍拍案驚奇 (The Simple Noodle Story)

57

影片: 《三槍拍案驚奇》 (The Simple Noodle Story)
導演: 張藝謀 (Zhang Yimou)
日期: 29/12/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F3

張藝謀回到中國內陸的大漠, 加上是改篇高安兄弟的舊作, 心想應該是很穩妥的組合, 殊不知結果有點讓人失望.

自己沒看過高安兄弟的《血迷宮》, 未能比較, 但我想《三槍拍案驚奇》其中一個不同之處是加進大量黑色荒誕喜劇元素. 這本是不錯的點子, 能為電影注入娛樂的元素. 電影開首的確輕鬆幽默, 節奏明快加上奇幻的大漠風景, 令人留下印象. 可惜在華麗的包裝下漸見故事的單簿粗疏. 高安兄弟善於構思精巧的佈局和黑色元素, 但《三槍拍案驚奇》的戲劇處理則只覺得是東拉西扯, 扭橋的技法也牽強欠說服力. 本是黑色幽默的情節也太過刻意誇張, 反而失去應有的幽默感. 相比起來, 寧浩今年的《瘋狂的賽車》作扭橋和黑色處理上便完整得多.

即使眾演員均落力演出, 包括只是客串的趙本山, 也未能彌補故事的不足.

評分: 6.5分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饑渴誘罪 (Thirst)

56


影片: 《饑渴誘罪》 (Thirst)
導演: 朴贊郁 (Park Chan-wook)
日期: 10/11/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6

在《再造人之戀》與《親切的金子》的失望後, 《饑渴誘罪》 再讓人看到朴贊郁的異色偏鋒.

故事本身很有吸引力. 宋康昊演的神父, 在參加神秘病毒治療臨床實險中染上怪病, 從以往堅守誡律普渡眾生, 變得像吸血彊屍一樣嗜血, 殺人, 對性產生渴望, 內心充滿邪惡的想法.

導演藉此表現慾望與道德及人生本質的對立衝突, 說到底就是一個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的問題, 同時也對宗教導人向善的信念作出質問.《饑渴誘罪》令人驚喜的是在個人風格化下, 劇情仍起伏多變. 既有吸血片中的驚慄元素和官能刺激, 也有深層的哲學思想.

稍有不足的是未有仔細描寫男主角作為神父去面對邪惡內心, 特別是他第一次嗜血和第一次殺人前後的心理狀況. 作為一個長期忠於神職的人, 應該比其他人有更強烈的衝突感, 現在未能充分表現這種面對誘惑時抉擇的困局.

評分: 7.5分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總之得就得 (Whatever Works)

55

影片: 《總之得就得》 (Whatever Works)
導演: 活地阿倫 (Woody Allen)
日期: 21/10/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5

自己是怕看到活地阿倫自演時滔滔不絕的偉論, 但近來他較多全力於幕後工作, 作品每每令人驚喜, 今次《總之得就得》也不例外.

從一開場男主角直視鏡頭與觀眾對話, 已知道活地阿倫今次會玩得有趣. 《總之得就得》不乏精句, 當然以古怪教授滿口似是而非的道理最有趣. Larry David飾演的古怪教授角色, 本身就是活地阿倫的投影, 但由別人演起來, 沒有了活地阿偷過分的自我沉溺, 感覺有趣得多. 尤其是當這古怪教授自嘲時, 像戲中教授滿口做人道理卻不為世人理解, 又不只一次提到差點拿到諾貝爾獎, 背後的心聲讓人會心微笑. 除此之外, 配角也瘋狂有趣. 保守派母親一下子由宗教份子變為前衛開放藝術家, 他的丈夫原來也一直心裡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 總之得就得這種隨心所欲的生活不必受世俗的枷鎖困擾的生活態度, 在現實中未必可行, 但最重要是保持著那樂天知命的心態, 令人活得快樂.

評分: 8分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心跳500天 (500 Days of Summer)

54


影片: 《心跳500天》 (500 Days of Summer)
導演: 馬克韋柏 (Marc Webb)
日期: 14/10/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6

雖然未有預期中的喜出望外, 但也是一部令人看得輕鬆舒服的作品. 片中最有趣的是打破時空跳躍的敘述, 突顯到現今愛情關係的脆弱與虛無. 感情的開始與結束, 皆亳無先兆, 轉眼即逝.

男主角的描寫生動有趣, 遇上心儀女神死心塌地去愛, 但兩者關係卻欠缺名份. 透過蒙太奇剪接, 主角突然從地獄跳到天堂, 又或從天堂跳到地獄. 同一個處景, 但關係已完全改變. 他身邊一班豬朋狗友智囊團, 成事不足, 有喜劇感. 但更有趣是與妹妹的妙談, 年幼的妹妹卻像愛情專家一樣. 另外, 喜歡戲裡充滿都市氣息, 但又不失一份淡淡生活味道, 就像戲中角色坐在山坡上公園的眺望著城市, 令繁忙都市人得到一份安靜. 不過若撇開美輪美奐的包裝, 故事本身其實未有令人太深刻的感受或情節, 未能讓人有"心跳"的感覺.

《心跳500天》令我想起數年前的《愛情回水》 , 同樣是一個男人如何尋找真愛的浪漫愛情故事. 相對起來, 《心跳500天》是輕鬆充滿歡樂的, 但《愛情回水》則更有詩意和妙想天開, 令人印象難望.

評分: 7.5分

胡士托風波 (Taking Woodstock)

53

影片: 《胡士托風波》 (Taking Woodstock)
導演: 李安 (Ang Lee)
日期: 14/10/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6

在充滿野心的《色.戒》後, 李安回歸小品類型. 李安拍《胡士托風波》這類溫情題材更出色, 片中飄著一份淡淡的小鎮風味.

我喜歡前半部, 生動有趣. 兒子老遠從城市回到家鄉, 要替家裡解決財政問題, 加上面對母親固執牛脾氣, 可謂困難重重. 難得想到舉辦音樂節, 但又要面對居民反對. 在準備胡士托音樂會中, 遇到很多新鮮的人和事, 雖然面對種種問題, 但過程中卻帶著有一份溫情和幽默.

中段胡士托音樂會開始後, 劇情推進卻有點停滯不前. 音樂會已順利舉行, 也解決了家中財政問題, 一下子主角像失去了人生目的一樣. 只有四處閒逛, 搭訕新朋友, 卻又沒有新的事件發生. 要直至後來與裝修工人認識發展關係, 還有離開前與父親的深情對話才重拾節奏和動力.

據我所知李安的兒子是同性戀者, 我突然想, 片末那場兒子與父子的對話, 或許正是李安的心理寫照.

評分: 7分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D-9異形禁區 (District 9)

52


影片: 《D-9異形禁區》 (District 9)
導演: 尼爾保甘 (Neill Blomkamp)
日期: 10/10/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6

一部令人眼前一亮與別不同的外星人題材電影. 《D-9異形禁區》雖然以主流商業電影包裝, 但電影卻不單只有官能刺激, 而是充滿驚世哲學意味, 呈現人性醜惡與道德淪落等問題.

一班外星人來到地球, 淪落為偷渡者一樣, 被隔離在集中營. 負責遷徙這班並喚作"PRAWN蝦碌"外星人的主角雲達務, 意外受感染以致基因突變. 不幸的是他不單得不到治療, 反而抹黑, 被人被活捉做實驗.

《D-9異形禁區》讓我聯想到卡夫卡的著名小說《變形記》. 兩者同樣透過主角外形突變的事件, 表現人性的自私、虛偽、冷漠無情等醜惡一面. 從PRAWN"這個稱呼, 已表現了人類著重外表及愛貶低異族的習慣, 跟美國人稱呼非裔黑人為"黑鬼"一樣. 從主角雲達務受感染後遇到對待, 可見人類自私自利、愛濫用暴力、欺騙和不信守諾言的行為. 人類不單欺負弱勢社群, 更自相殘殺. 相反, 其貌不揚的外星人"蝦碌"雖擁有威力驚人的武器卻沒有濫殺人類, 卻冒死返回太空船以拯救同伴, 即使面對曾背叛他的雲達務, 也承諾回來時會把它醫好. 對比下這班外星人比人類更重情重義.

沒有大明星, 沒有令你眼花撩亂的特技場面; 有的是一點cult味, 和讓你深思的主題. 一部今年不容錯過的作品之一.

評分: 8分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明媚時光 (Glamorous Youth)

51


影片: 《明媚時光》 (Glamorous Youth)
導演: 翁子光 (Philip Yung)
日期: 25/9/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4

一部二個多小時的作品, 製作橫跨中港兩地, 片中涉及大量人物角色, 以獨立製作的規模來說是絕不簡單. 我特別欣賞導演對創作及表達訊息的堅持, 因我相信《明媚時光》在創作和製作上必定比一般獨立電影遇到更多的問題. 誠意是可嘉的, 只可惜的是, 最後作品的整體表現卻有待改善.

首先的問題是材料太多. 片中前段透過陳健康這個角色與他身邊的老師、朋友及女朋友, 探討現代年輕人的友情關係、愛情觀與性觀念. 後段則著重寫陳一家人及陳與內地女友的關係, 暗喻中港的關係. 陳健康這個角色有點模糊, 刻劃不夠清晰, 未能帶動貫穿整個作品. 還有故事多線發展但內容見鬆散欠缺凝聚力, 而且視點與探討的主題太多卻未有深入地討論, 令中心思想不明確.

另外, 劇本上細節有改進空間, 特別是對白的處理. 以一部寫實的作品來說是太多文藝的對白了, 再加上片中很多的對白亦太說教說得太白, 給人一份造作失真之感.

評分: 7分

羅娜的沉默 (Lorna's Silence)

50

影片: 《羅娜的沉默》 (Lorna's Silence)
導演: 桑皮亞達頓, 路爾達頓 (Jean-Pierre and Luc Dardenne)
日期: 25/9/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1

Dardenne兄第新作《羅娜的沉默》, 不其然讓我想起他們舊作《露茜坦》. 貫徹以往細緻寫實的描寫, 兩者同樣表現女性在社會下的無助及如何努力掙扎求存, 如何捉緊自己的生命. 他們倆的作品看後總打進你的內心裡. 常說當角色面對生與死的抉擇時, 戲劇最富張力, 而生與死正是Dardenne兄弟作品的重要主題. 最令我欣賞的是他們從來沒有渲染生與死, 一切都是處理得平淡而貼實. 像《羅娜的沉默》其中一場戲, 鏡頭看著剛戒掉毒癮的羅娜丈夫歡欣地與羅娜道別, 踏著單車遠去準備展開新生活, 下一個鏡頭已是羅娜在殮房替他準備身後事. 簡單直接卻充滿思考空間, 只是運用蒙太奇便把兩個畫面構出生命的無奈與沉重. 當然也要一提演員們的精彩演出, 在長鏡頭下活生生地演活了角色.

在《露茜坦》片末, 心儀露茜坦但被她出賣的男子扶起崩潰地哭著的露茜坦的一點默默支持; 在《半熟爸爸》最後獄中布魯諾與索妮兩人相擁而哭所表現的愛與原諒; 在《羅娜的沉默》中避開黑幫懷著孕的羅娜, 走進晨曦中的森林開展新的一天......這都是Dardenne兄弟電影中的結尾, 收筆總是那麼清脆俐落而又餘音裊裊.

評分: 8分

意外 (Accident)

49


影片: 《意外》 (Accident)
導演: 鄭保瑞 (Zheng Baorui)
日期: 25/9/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12

意外是指由天意造成的傷害. 學習寫劇本時, 老師常說要避免用意外作為解釋, 因為意外是沒有原因的, 它會破壞戲劇的連貫與追看性. 但當意外是人為的, 究竟這還算意外嗎?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一開首第一次的意外佈局見心思, 令人眼前一亮. 意外發生得來既看似天意弄人卻是人為安排, 巧妙的舖排像依循著蝴蝶效應的理論. 不過連當時人的思考決定也要預先精心計算, 確實是技高一著. 扣人心絃的是每一刻只要有絲毫出錯, 結果便會改寫. 中段拍古天樂細心追查任賢齊一部分也優異. 對白不多, 寂靜的調子, 營造出古天樂冷靜的內心世界, 那冷峻的風格別有味道.

前半部分用心的設計確實是精彩, 但後半部那份精煉卻鬆懈了. 讓林雪身亡的交通意外的解釋倒不如讓它留空罷了. 最後結局的意外佈局原意是有趣的. 聰明反被聰明誤, 以為一直是人定勝天, 到頭來還是天定勝人, 正所謂意料之外才是意外 . 只是意外失敗的原因, 未免太牽強.

評分: 7分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尋找快樂窩 (Away We Go)

48


影片: 《尋找快樂窩》 (Away We Go)
導演: 森文迪斯 (Sam Mendes)
日期: 16/9/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6

一部淺談人生哲理的公路式輕喜劇. 美國電影拍這類型題材別有趣味, 而自己也特別喜歡這類型作品, 如早前剛上映的《清潔小小姐》, 或是多年前的《陽光小小姐》、《酒佬日記》等. 《尋找快樂窩》的故事很簡單, 一對夫婦臨盆在即, 一心住在父母的附近但求有照應, 父母卻突然為了達成心願遠行而去. 像被遺棄的他們, 於是也決定出發尋找自己的快樂窩.

前半拍得不錯, 面對不負責任的父母、尖酸刻薄的前女上司與她滿口悲天道理的丈夫一家、在感情上猶豫不決的妹妹, 簡單的處景, 卻不乏精句, 有趣幽默. 後半部劇情推進得有點膠著, 情感表達較曖昧, 不及前半部爽快精彩.

兜兜轉轉, 電影到了結尾, 這對夫婦終於明白到一個完整的親情和家人關係是人生最重要的. 領悟的訊息不一定要有什麼大徹大悟發人心省, 尋找的過程往往最重要, 而《尋找快樂窩》 中稍有點不足的便是尋找過程的表達未算強烈清晰. 不過最後兩人回家打開大門一看, 那場面實在是漂亮, 為全片畫上美麗的句號.


評分: 7.5分

波兒出城之妖壇教祖三點畢露搞硬美國佬 (Bruno)

47


影片: 《波兒出城之妖壇教祖三點畢露搞硬美國佬》 (Bruno)
導演: 拉利查理斯 (Larry Charles)
日期: 16/9/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12

只可說《波兒出城》或《波叔出城》, 都不是我杯茶. 《波兒出城》其實比《波叔出城》更有野心. 透過BRUNO這同性戀潮流ICON角色, 諷刺和探討美國社會中同性戀歧視、種族歧視、名人荒誕的社交生活等社會現象與問題. 不過, 可惜本片只限於表面地借題發揮, 未有對論題有深層精闢的見解.

《波兒出城》的不文笑料比《波叔出城》更大量而露骨. 說實在是太賣弄, 有點失控, 惹笑作用反而弄巧反拙. 不過, 沙格畢朗高漢確實用心賣力, 造型與演出唯妙唯肖. 看海報時實不能相信他是飾演《波叔出城》中鄉下中年男子角色"波叔"的沙格畢朗高漢, 簡直判若兩人.

覺得《波兒出城》實庸俗, 但最意料之外的是沙格畢朗高漢在片中獻唱一曲, 提倡和平大同, 出奇地真誠動心, 是整部電影的點睛.

評分: 6.5分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希魔撞正殺人狂 (Inglourious Basterds)

46

影片: 《希魔撞正殺人狂》 (Inglourious Basterds)
導演: 昆頓塔倫天奴 (Quentin Tarantino)
日期: 8/9/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6

進戲院前在想, 塔倫天奴絕對不會安於本份正正經經的說一個二次大戰故事, 好奇他會有什麼鬼主意. 原來今次他要諷刺玩盡歷史, 來過瘋狂的歷史改寫. 假如希特拉在二次大戰中被盟軍殺死, 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這實在是有趣的想法.

整體來說《希魔撞正殺人狂》角色略厭太多太分散戲份, 角色間關係不夠緊扣, 令節奏有點鬆散欠緊湊. 不過, 局部場面處理仍然出色見功架. 如開首小屋內德個軍官與農民間的問話, 開首時軍官看似和善而農民則自信沉實, 但後來位置卻完全扭過來. 又如酒吧盟軍間諜與德軍同桌共飲, 表面嬉笑怒罵但背後卻如箭在絃觸目驚心. 在塔倫天奴簽名式的長鏡頭、場面調度下, 產生一份緊張的氣氛與張力. 《希魔撞正殺人狂》還有塔倫天奴作品中常見喋喋不休的對白, 但今次不再只是閒話家常, 變得更精煉用心.

評分: 7分

清潔小小姐 (Sunshine Cleaning)

45

影片: 《清潔小小姐》 (Sunshine Cleaning)
導演: 姬絲汀謝夫絲 (Christine Jeffs)
日期: 8/9/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6

不要被中文片名誤會, 《清潔小小姐》跟《陽光小小姐》或是《快樂小小姐》皆沒關係, 三部作品分別來自不同導演. 不過有一點相同的, 就是三者同樣要帶出了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

《清潔小小姐》描寫的是人與人擦身而過所發生的故事. 此片以清理案發現場為題材, 真是古怪得來又幽默有趣. 在案發現場每次都會遇上意想不到的狀況, 最重要的是每件案件背後, 也藏著一個故事. 於是乎影片便以此展開, 引伸至一家人的故事. 為了不要再受人白眼而努力賺錢獨力照顧兒子的姊姊、成事不足的PUNK妹妹、固執努力實現對孫兒承諾卻總讓人失望的老父、還有思想行徑古怪但純真的小男孩, 各人的生活總是諸事不順, 家人關係也是鬧翻收場. 但每個人其實都很重視家人, 透過一件件事件, 各人終於明白家人關係的重要

欣賞《清潔小小姐》對家庭關係的描寫, 幽默真摰, 讓你會心微笑. 印象最深刻的是母親的伏筆. 片初妹妹突然剎有介事地看著電視. 然後對姐姐說了幾句看似沒頭沒腦有關檸檬批的對話. 此伏筆一直懸吊著, 直至後段才來一個美麗而感人的應筆, 為電影及片中的角色點上神采.

評分: 7.5分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復仇 (Vengeance)

44

影片: 《復仇》 (Vengeance)
導演: 杜琪峰 (Johnnie To)
日期: 30/8/09
影院: 旺角百老匯
座位: E6

我認為, 要欣賞杜琪峰創作的一系列殺手電影如《復仇》、《放.逐》等作品, 你須要接受風格化將凌駕於合理化這事實, 然後你才能享受杜氏的電影世界.

《復仇》中有幾段特別印象深刻, 如郊外燒烤槍戰或是小孩賣旗等, 帶著不慌不忙卻蓄勢待發的戲劇感. 當然若你要挑剔《復仇》裡故事的合理性, 這是會讓你氣餒的. 像鬼等三人殺掉另一幫殺手後卻留下老五活口; 又或是鬼等人面對黑社會追殺, 卻自投羅網地與他們正面交峰. 這等情節當然不合乎人情常理. 但明顯杜琪峰是清楚明白自己的目的, 要向觀察展現及述說一個怎樣的故事. 細想三個殺手這近乎自殺的行徑, 其實是一種武俠精神的演繹 (從來杜式的殺手電影就是一個現代的武俠世界). 三個殺手發現COSTELLO要對付的就是自己老闆, 在道義上和惻隱心上他們須要履行他們對這客戶的承諾, 但背叛自己的老闆也有違忠誠的原則. 因此後來的冒死戰役, 他們根本就打算要壯烈犧牲, 作為對前老闆的一個交待和贖罪.

記憶, 是《復仇》中一個有趣的完素 記憶與復仇有不解關係. 沒有記憶, 便沒有需要復仇. 我覺得除了COSTELLO外, 若其他角色在這方面多作描寫探討, 應能有更多層次的發揮空間.

至於來法國Johnny Hallday的演出, 自己覺得算是稱職, 只是總有點兒跟不上電影的節奏.

評分: 7.5分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離開之前記下來 (Try To Remember)

43


影片: 《離開之前記下來》 (Try To Remember)
導演: --
日期: 17/8/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D1

第一二屆的InDPanda, 自己也有到場支持, 因這是香港難得有大規模搜羅各地獨立短片的電影節. 但因近兩年較忙, 也有兩年未有看InDPanda. 今年有友人歐文傑的作品《嬤嬤》上映, 所以特意抽空支持.

開首幾段實驗電影, 概念簡單但好玩過癮, 而且畫面有趣美麗.

《最後一站》的題材不算新穎, 也未有太大驚喜, 不過細節認真, 特別是一壺咖啡, 帶出一份詩意.

《陳嫂》裡喋喋不休的陳嫂, 把兒女的往事說過不停, 幽默有趣, 輕輕地帶出老與年青一輩間的溝通問題.

看過歐文傑的《聖誕禮物》再看他前作《嬤嬤》, 無論是對社會問題的仔細觀察和捕捉, 或是寫實的拍攝手法, 都看到兩者一脈相成. 不過自己覺得《嬤嬤》中最有趣反而是孩兒的部分. 與同窗踢足球, 然後因偷竊反目, 到後來和好上山看球賽, 那簡單但有點曖昧的友情關係, 描寫得細膩真摯. 不過, 唯一一點意見, 是手搖鏡頭實有點兒太搖晃了.

《救子》主題是不錯, 但實在是說得太多太白了, 個人是有點受不了. 多點運用電影元素取代對白, 效果會更好.

評分: 略

麥兜响噹噹 (MuDull Kung Fu Ding Ding Dong)

42

影片: 《麥兜响噹噹》 (MuDull Kung Fu Ding Ding Dong)
導演: 謝立文 (Brian Tse)
日期: 17/8/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6

自己是《麥兜》動畫的捧場客. 無論是電視版, 或之前兩集動畫電影, 都令我印象深刻. 不過看畢《麥兜响噹噹》後, 感覺有點複雜, 又喜又悲.

喜的是《麥兜响噹噹》成功打進國內市場, 大收旺場, 對製作者來說, 實是一喜訊. 悲的是因《麥兜响噹噹》為了討好國內市場 (請恕我直言) 而變得市場化和商業化計算, 失去了前作《麥兜故事》和《麥兜-菠蘿油王子》的強烈個人風格和個人訊息. 不過我也明白, 搞創作也要能活口, 只希望下一次能在市場與個人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更合適的平衡.

其實《麥兜》其中一個成功的原因也是難得之處, 是它非常本地化. 之前幾集, 都圍繞著香港社會事件為題材, 如社區重建、奧運金牌、金融風暴... 說到底, 這是一個香港人的故事, 一個關於香港人夢想的故事. 今集則是以香港人北上找尋機會的社會現象為主題. 麥太帶著麥兜北上, 一方面自己要在國內闖出事業, 另一方面要讓麥兜成長學會保護自己. 這正反映現今香港需要中國提供機會和照顧, 那依賴程度是不言而語. 概念其實是有趣的, 可惜卻未能有深入的探討. 自己常說《麥兜》是一部給成年人看的動畫, 但今集如上武當習武一段, 自己覺得太兒童卡通了, 欠缺了以往能帶給觀眾的一點覺悟和深度. 總算最後長大了的阿MAY重遇麥兜的結尾重現魅力, 簡單得來窩心留有餘韻. 也可幸見到悲劇角色麥兜 (也是香港人), 不再只有迷失, 終於得到一點啟發和目標, 重拾希望.

評分: 7分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竊聽風雲 (Overheard)

41

影片: 《竊聽風雲》 (Overheard)
導演: 麥兆輝、莊文強 (Siu Fai Mak, Felix Chong)
日期: 9/8/09
影院: 葵芳百老匯
座位: J14

聽到《竊聽風雲》這個片名, 當然令人想起德國的《竊聽者》. 兩者在背景和主題上當然截然不同, 《竊聽風雲》也遠未有《竊聽者》對人性善惡和歷史探討的深度, 但看得出《竊聽風雲》製作認真, 是用心之作.

《竊聽風雲》是關於人會否為私慾而做出越軌違背道德法理行為的故事. 三個本來盡忠職守的警察, 因為偷聽到商業秘密, 心生歪念, 結果令他們一步步走上不歸回頭路. 竊聽工作上的描寫相當仔細, 看似無孔不入的竊聽科技令人大開眼界, 不知是否全部屬實, 但絕對引起了觀眾的好奇心. 還有與黑幫鬥智鬥力, 及主線與家庭或情人的副線都配合得宜, 加上電影節奏明快, 令劇情豐富緊湊而有實感. 不過唯一可惜的是, 電影後段劇情寫三個警察私下行動可以瞞天過海, 最後更可以執行私刑. 這與前段的寫實風格有點格格不入, 有點失真誇張, 欠合理化.

評分: 7.5分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40

影片: 《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導演: 大衛葉慈 (David Yates)
日期: 1/8/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6

《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的劇情始終沒有大驚喜. 其實《哈利波特》故事一直存有一個戲劇上的缺陷, 就是主角哈利一直處於被動的位置, 沒有主動去掌握自己的命運. 無論是父母朋友遇害, 與彿地魔對抗, 都是命運註定. 今集也只是不知原因地跟著校長四處奔走, 完全不知自己的目標. 面對欠主動性的角色, 觀眾沒有了對角色命運的期待, 只是等待事情的發生, 因此減低了電影戲劇性和觀眾投入性. 所以一直以來, 《哈利波特》雖然在視覺上令人討好, 卻從未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感覺.

今集其實沒有明顯故事主線, 更不要說高潮迭起的劇情, 但卻用心於細節上的處理和刻劃人物, 反而有一份文學味道. 一眾年輕主角終於成長了, 開展青春期對異性的好奇和感情關係, 反而是全片最突出的情節, 輕鬆有趣. 較失色的角色反而是跩哥馬份, 沒有了小時的高傲, 變得窩囊.

評分: 7分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音樂人生 (KJ)

39

影片: 《音樂人生》 (KJ)
導演: 張經緯 (Cheung King Wai)
日期: 30/7/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5

讚嘆導演張經緯的前瞻, 選擇年少的KJ為紀錄的對象, 絕對是這部紀錄片成功的第一個原因. 這個拍攝計劃橫誇多年, 實不簡單.

我喜歡看紀錄片, 但不是那些說教官腔式, 而是用心去捕捉探討被紀錄者/物件/事件的紀錄片. 老土的一句話, 人生如戲. 《音樂人生》吸引人之處, 是成功地捕捉了KJ這個人物的性格與內心. 富有天份但高傲自負、輕狂但坦誠、外表堅強但內心脆弱... 這是一個非常立體和富戲劇感的角色. 假若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你可能會說KJ角色太過設計太過浮誇, 但這卻是活生生的真人真事. 最富戲劇性的故事, 往往就是現實的人生.

《音樂人生》是一部能吸引人的紀錄作品. 首先, 它讓我們看到一段輕狂的人生,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希望自己能有這麼一刻的機會. 但更重要是, 它真摰地紀錄著一個"人", 讓人有共鳴的故事. 片中最深刻的一幕, 是小時KJ說起人存在的意義, 然後不禁哭起來. 你會驚訝於他那份與年齡不相乎的洞悉力, 但同時看到小孩子那份天真. 亳無疑問他是一個天才, 但內心卻藏著一份空虛, 和一份不為身邊人理解 (至少是他父親)的脆弱. 十多年後的KJ, 變得更恃才傲物滿口道理, 但也更醉心於音樂精神世界. 他好像成長了, 但當你細看把自己藏在音樂世界裡的他, 看著他與身邊人(特別是父親)的關係, 對比著小孩時的KJ, 你會發現, 他當時的困惑仍然存在. 每個人都把他看成天才, 會有燦爛的將來. 但即使是擁有天賦才華, 原來他畢竟是人, 同樣面對著每個人每天生活面對著的問題. 《音樂人生》不只讓我們看到KJ的人生, 最重要是透過KJ, 讓我們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

評分: 7.5分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三隻猴子 (Three Monkeys)

38

影片: 《三隻猴子》 (Three Monkeys)
導演: 魯里‧比茲‧舍蘭 (Nuri Bilge Ceylan)
日期: 27/7/09
影院: PALACE IFC
座位: B8

《三隻猴子》讓我最深刻的第一個印象, 是大量運用暗場處理劇情, 這在現今的電影中已不常見. 沒有畫公仔畫出腸, 導演只是輕輕的描寫了幾個片段, 讓你去思考分析事件的箇中意義. 我創作電影時也愛用暗場. 我認為暗場除了是有更多想像空間外, 更因為這更貼近在現實中往往只能觀察到事件的部分的情況. 暗場是不易運用的手法, 用得不其所, 常會令觀眾摸不著頭腦. 但導演在《三隻猴子》中運用得恰到好處, 那份留白更讓你感到一份吸引力, 可見導演的能力和自信.

本片提出了很多人性的問題. 首先, 導演強調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難題, 更重要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不道德的一面. 父親的愚忠和為了金錢違背法律精神, 亦因妒忌而想著對妻子自殺見死不救; 母親背著丈夫紅杏出牆; 兒子參與著不法事件, 更要殺掉母親的情人. 每個角色都吸引和有趣. 不過, 覺得兒子關於自身的問題應可有多一點的著墨, 像他家庭以外面對的問題, 那角色應會更完整.

簡單家庭生活的刻劃, 沒有複雜的戲劇. 像母子一場話不兩句的午飯或坐在客廳看電視, 那份淡淡然更突出一份張力和戲味. 更重要表現到看似是咫尺的距離, 人與人的關係卻是那樣遙遠. 家人不斷欺騙隱瞞著對方、各人之間從沒坦誠表達或面對、 缺乏溝通... 香港甚少看到土耳其電影, 但《三隻猴子》絕不讓你陌生, 因大家面對和討論的, 都是同樣的社會問題.

評分: 7.5分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再生號 (Written By)

37

影片: 《再生號》 (Written By)
導演: 韋家輝 (Wai Ka Fai)
日期: 17/7/09
影院: 旺角百老匯
座位: A7

《再生號》和《殺人犯》是兩部近來常被人討論的港產片, 有讚有彈. 我也考慮著先看哪一部. 想了想結果選擇了《再生號》, 不竟這是韋家輝的作品.

韋家輝的新作, 令我想起的不是《離奇過小說》, 而是去年看過來自韓國的《戲中戲中戲》. 《離奇過小說》、《戲中戲中戲》和《再生號》, 同樣是關於作家筆下角色與作家關係的故事. 後兩者在故事結構的複雜和多層性, 及對死亡困局的論題, 更為相似.

《再生號》的概念其實是有趣的. 鬼魂與文字創作都是一個虛無的形態, 兩者都是透過想像力呈現. 片中角色透過以文字創作與靈界溝通, 甚至改變人的生死, 是別開生面又似有道理. 因很多鬼故事正是來自文字創作, 文字創作與鬼怪事件本身就結下不解緣.

本片創造了一個複雜的混沌世界, 遊走與虛與實, 反映著主角失去親人後的失落感. 片中局部情節不錯, 如小孟婆與大孟婆的生死鬥法, 又或是女兒與父親交差遇上一段也妙想天開和動人. 但後段的結構時空穿梭有點走火入魔, 太過扭橋. 女主角不斷地自殺也玩得太堆砌, 覺得有點畫蛇添足, 一個乾淨俐落但留白的結局, 或許會更有趣. 《再生號》雖有不足, 但韋家輝在商業市場仍勇於嘗試和對個人創作堅持的精神, 實值得支持.

評分: 7分

小飛B (Ricky)

36

影片: 《小飛B》 (Ricky)
導演: 法蘭索瓦奧桑 (Francois Ozon)
日期: 17/7/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6

沒想過奧桑會拍一部這樣童話式而富有詩意和溫情的電影, 跟以往那沉實和冷靜的感覺完全不同. 來自法國的奧桑, 雖然題材與風格較偏向文藝性和非主流, 但卻令人意外地多產. 自己以往看過他好幾部作品, 但一直覺得水準不穩, 直至今次這部有點突破過往風格的《小飛B》, 終讓我覺得從心喜歡.

Katie被男友拋棄, 一邊努力工作一邊照顧女兒, 終於遇上新男友Paco, 但歷史卻在重演; Paco與Katie一樣曾經婚姻失敗, 兩人看似天作之合, 但卻因兒子降臨而感到威脅, 害怕失去Katie的愛; 女兒反而最年少懂事, 但面對繼父與同母異父的弟弟也讓她不能一時所接受 每個角色面對的問題似是簡單但卻正是家庭常見的問題.

不是要說教, 不是什麼深入讓人大徹大悟的道理. 《小飛B》是透過生活上輕輕的點滴和淡淡的韻味, 讓你感受到一份暖意, 和珍惜身邊人對你的愛. 另一個讓人深刻的, 是片中一點天馬行空但純真的情節. 長出翅膀的BB四處飛翔, 驚險得來又精靈有趣, 令影片添上一份與別不同的神采. 這也不得不讚片中簡單但靈活生動的特技. 片末像小天使一樣的Ricky在天空飛翔, 正如Katie形容, 這是多麼美麗的畫面.

評分: 7.5分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冰河世紀3大威龍駕到 (Ice Age 3: Dawn of the Dinosaurs)

35

影片: 《冰河世紀3大威龍駕到》 (Ice Age 3: Dawn of the Dinosaurs)
導演: 基斯修丹拿 (Chris Saldana)
日期: 11/7/09
影院: 奧海城百老匯
座位: D17

商業的3D電影也流行了一段日子, 但之前只在少數戲院上映, 所以一直未有見識. 現在3D電影終於普及起來, 大部分戲院都可以看到3D效果, 所以今次也終於第一次在戲院中一睹3D電影. 聽說以前的3D電影很易看得頭暈眼花, 看《冰河世紀3大威龍駕到》似乎問題不大, 除了近景景物out focus得來有散, 整體感覺不錯.

故事說發現冰封地底原來是一個恐龍世界, 一眾人來到新世界進行拯救之旅. 冰封地底下的世界, 概念是新奇的, 可惜探險旅程發展在預期之內, 單調而未有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恐龍世界題材常見於以往的動畫電影 (還記得小時候看的《小腳板走天涯》!), 《冰河世紀3大威龍駕到》似乎未能為這題材帶來新鮮感, . 片中的喜劇元素亦較限於一些小情節, 之前看過trailer的笑料情節, 便已打了折扣.

不過今集的《冰河世紀》除了以往著重的文輝、森仔與大阿哥友情關係外, 還加進了親情元素. 其中森仔的角色最突出, 按慣例烏龍百出外, 卻表現了他捨生的偉大母愛, 盡責地照顧恐龍BB, 既有趣又充滿暖意.

評分: 7分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34


影片: 《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導演: 米高比爾 (Michael Bay)
日期: 7/7/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13

上一集《變形金剛》, 視覺特技材料是很豐富, 但劇本欠佳, 也不期望第二集會有突破性改進.

今集《變形金剛狂派再起》加進了更多機械人角色和戰鬥場面. 文戲與武戲差不多是交替出現, 節奏明快, 近似中國武術的變形金剛對戰也別開生面. 娛樂性其實是有的, 可惜戲本仍是未如理想. 情節公式是理解的, 但也實在太行貨太草率. 最重要是即使是對戰的部分, 雖是打得眼花撩亂, 卻沒有非常緊張的壓迫感, 欠缺漲力. 像建造派等角色出現得實在是雷聲大雨點小, 未有發揮便一下子被擊倒, 白白浪費了一個角色. 另外, 角色生死也處理得不夠深刻感人. 像柯柏文的死不見得壯烈, 而且又可以輕易地復活, 讓死亡這戲劇元素也顯得失去意義.

《變形金剛狂派再起》讓我想起另一經典電影《星球大戰V-帝國反擊戰》, 兩者同樣是寫反派的反擊. 相比起來, 《星球大戰V-帝國反擊戰》便有趣得多. 在宏觀的故事結構上, 《星球大戰V-帝國反擊戰》承接上集反抗軍的勝利, 來一次帝國軍的反擊把反抗軍打敗, 於是讓人期待下集的誰勝誰負. 相反, 《變形金剛狂派再起》未能發揮博狂兩派的緊張關係, 戲劇欠缺高潮起跌的元素.

雖然《變形金剛狂派再起》在各地票房大收, 但在今天只賣名牌和電腦特技而能叫座的電影而越來越少. 若第三集仍只集中在視覺效果, 除非有重大技術的突破, 否則在兩集《變形金剛》之後, 對觀眾已沒有太大新鮮感. 希望《變形金剛》不會變成《侏羅紀公園》系列的翻版, 黯然收場. 米高比爾實在需要在下一集多下功夫, 特別是劇本和角色上的處理, 才能做到像《蝙蝠俠-黑夜之神》般叫好叫座, 越拍越出色.

評分: 7分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誰和誰和誰有路 (Black Ice)

33

影片: 《誰和誰和誰有路》 (Black Ice)
導演: 柏卓高維卡 (Petri Kotwica)
日期: 25/6/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12

起初以為《誰和誰和誰有路》是一部瘋狂黑色喜劇, 但不竟是一部北歐電影, 所以片中雖然充滿黑色幽默、荒誕、錯摸等元素, 整體是偏向寫實和認真, 著重格調與味道.

《誰和誰和誰有路》最有趣的, 是女主角莎拉與丈夫及他的情婦桃麗的三人關係. 莎拉為了查明真相, 借機親近情婦桃麗, 卻漸漸對她產生友情, 從敵人變成摯友. 但卻又為了奪回丈夫, 暗地裡傷害桃麗. 三人關係錯綜複雜, 劇情黑色諷刺, 角色內心充滿衝突. 片中劇情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發展, 但可惜卻似乎刻意地去製造戲劇情節, 有牽強不足, 欠缺充分的理由的地方. 像莎拉老遠冒險把桃麗帶到家裡為了找一枝驗孕棒替她驗孕, 就欠說服力, 原來這設定就只為了舖排莎拉與桃麗發生曖昧關係及被丈夫撞破誤會一幕. 若果編劇在細節上再花點心思, 應能更有感染力.

猜疑和妒忌令三人的關係發展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困局, 釀成悲劇. 一段生命的離開和一段新生命的降臨, 讓她們明白到生與死愛的意義. 誰和誰和誰有路而不再重要, 因為一份愛, 每個人再站起來積極面對將來.

評分: 7分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東邪西毒:終極版 (Ashes of Time Redux)

32


影片: 《東邪西毒:終極版》 (Ashes of Time Redux)
導演: 王家衛 (Wong Kar Wai)
日期: 17/6/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6

關於《東邪西毒》, 一直有一個說法, 就是看過的人只有非常喜歡和非常不喜歡兩種. 如果要把我歸類, 我是屬於非常喜歡的一種. 當然說得這極端是有點誇張, 但卻代表著《東邪西毒》是一部極個人化和風格化的作品.

《東邪西毒》是王家衛電影中我喜歡的作品之一. 最欣賞是片中王家衛對時間與人之間的處理, 完全打破時空框架並重構, 那關係是虛無得捉不到看不到卻又感受到它在心中流動. 自己在影碟和電視上看過好幾次, 是觀看王導演次數最多的作品. 每一次看, 總會有一種不同的領悟. 不過, 遺憾的是一直未有在大銀幕一睹它的風采, 直到十五年後的《東邪西毒:終極版》.

我喜歡原版多於新版. 新版刪減了部分打鬥場面, 也加進新的配樂和重新調色. 刪減打鬥部分我想是合適的決定, 但對新配樂與用色則有點保留. 新的配樂不是不好, 但電影中又保留了部分舊的配樂, 兩者混在一起未能完全融合, 有點畫蛇添足之感. 我也較喜歡以前的偏冷的色調, 過分鮮艷的黃土地反而不及冷冷的沙漠去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般突出. 或許是個人情意結, 總覺得新版過於雕琢反而不如原版般揮耍自如. 還有, 印象中記得原版留白和思考空間是比新版多, 這是我喜歡《東邪西毒》的原因之一, 希望稍後有機會仔細比對新版和原版不同之處.

在大銀幕看《東邪西毒》 最大的發現, 是演員們的演出著實非常出色. 印象最深刻的是林青霞和張曼玉, 兩人戲份不多, 但每場均有超水準演出. 能再看這麼多巨星同場演出, 在今時今日也實在太難得了.

評分: 7.5分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少女香奈兒 (Coco Before Chanel)

31

影片: 《少女香奈兒》 (Coco Before Chanel)
導演: 安妮芳婷 (Anne Fontaine)
日期: 14/6/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C4

《少女香奈兒》落力製造一個充滿歐陸風味的故事, 但看畢後個人第一個印象是, 看不到以Gabrielle Chanel (Coco) 這著名時裝設計師作為主角的吸引力.

一個頂尖時裝設計師的年輕時代, 對觀眾的號召力是有的. 故事說Coco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中, 不斷努力追求真愛和理想, 誓要打破傳統的枷鎖, 成為獨立的新女性. 在這處境下, 角色內心世界應相當複雜和富有衝突, 可惜出來結果是未能充分表現. 即使有柯德莉塔圖的細膩演出, 但看不出Coco這角色突出之處, 跟一個虛構角色無異.

另外, 愛情與理想兩條線的發展也有兩邊不討好的情況. 片中著墨的是她的愛情關係, 而非成為時裝設計師的奮鬥史, 本是有趣的選擇. 但愛情線的處理欠戲劇性, 拍得沒精打彩. 全片最有戲味的一刻是要Coco選擇嫁給自己喜歡的年輕企業家, 還是對她有情有義的富家子弟. 不過這場戲也有點草草帶過, 未能細緻地刻劃出主角內心的複雜心情. 我想或許改以事業理想為主線, 透過寫她忠於創一番自己事業的信念, 以此對比她對真愛的追求堅持, 可能會較有發揮空間.

《少女香奈兒》讓我想起數年前的《傲慢與偏見》, 兩者題材和背景相似. 兩者相比, 後者不單劇情輕快充滿生氣, 女主角Elizabeth為愛情和理想奮鬥的性格鮮明突出, 亦比Coco的角色有趣得多.

評分: 6.5分

地球很美有賴你 (Home)

30

影片: 《地球很美有賴你》 (Home)
導演: 恩亞祖貝特杭 (Yann Arthus-Bertrand)
日期: 13/6/09
影院: UA Megabox
座位: C3

是一部美得令你目瞪口呆, 令你感動, 和令你反思每天的生活的電影 -- 《地球很美有賴你》.

《地球很美有賴你》震懾了我, 震懾的是片中每個像鬼斧神工一樣漂亮的畫面; 《地球很美有賴你》令我反思, 反思的是它讓我看到我們為了私利, 每天去把像藝術品一樣的地球破壞; 《地球很美有賴你》感動了我, 感動的是發現原來世界上有小部分的人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 努力去拯救地球, 而那往往是發生在一些並不富裕的國家.

地球環境受到破壞的問題日益嚴重, 世界各地現也推行著各種類型的環保運動和措施, 以環保為題材的電影近年不斷順應出現. 但這類電影的成效和影響都不太成功, 近年較有印象的是像戈爾個人show多於環保紀錄片的《絕望真相》. 直至《地球很美有賴你》, 才終於出現一部能喚成觀眾的環保為題的電影.《地球很美有賴你》這部紀錄片跟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不同之處, 是它有別於過往以說教式道出環境破壞等問題, 而是藉著呈現地球的美麗一面, 讓人明白到自己每天的行為是在摧毀這樣美麗的地球, 喚醒人的良心憐惜, 令人反省.

《地球很美有賴你》是一部不簡單的電影. 即使已在電視放映後, 戲院仍有近滿座的入座情況; 即使沒有戲劇性或緊張的官能刺激, 卻有超過九成觀眾留座至最後一個字幕完結才離場. 這, 都是因為它感動了我們.
看畢本片, 看著地球受到破壞的速度越來越快, 不禁令我反思, 希望每天能多做一點保護地球的事.

我想, 這是一部每個人類(特別是生活在大都市)都要一看的電影.

評分: 8分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翻生侏羅館 2 (Night at the Musuem 2)

29

影片: 《翻生侏羅館 2》 (Night at the Musuem 2)
導演: 桑尼域 (Shawn Levy)
日期: 29/5/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5

兩年前的《翻生侏羅館》, 雖不算是特別出色, 但有趣的特技和賓史迪拿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翻生侏羅館2》繼續由導演桑尼域與賓史迪拿泡製, 今集的特技比第一集更多花款, 有舊式戰機、火箭以至巨型八爪魚和古埃及法老王大軍, 其中小天使與畫廊一段最有趣. 不過, 場面是比之前更厲害更天馬行空, 但故事卻有點兒戲, 似殺雞用牛刀. 像法老王翻生找來拿玻倫和卡邦等"壞人"組成邪惡軸心, 要來征服世界, 荒誕的組合是有了, 卻沒有讓人驚喜的征服世界計劃, 結尾的"大戰"更是草草收場. 另外, 與上集相比, 今集的人物角色太多亦反而令角色發揮的機會減少了, 即使賓史迪拿也不例外, 上集幾個出色的角色今集都變成行行企企的佈景板.

評分: 6.5分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天水圍的夜與霧 (Night and Fog)

28


影片: 《天水圍的夜與霧》 (Night and Fog)
導演: 許鞍華 (Ann Hui)
日期: 22/5/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14

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 是片中淡淡但細膩的情節和人情, 雖然有點過分美化, 但讓人感到一份暖意. 因此, 很期待新作《天水圍的夜與霧》會帶來一個怎樣的兩面體.

《天水圍的日與夜》寫的是人的善, 談充滿愛的親情以至無私的鄰舍關係;《天水圍的夜與霧》寫的是人的惡和自私. 兩者相比, 正是一個反照. 不過, 《天水圍的夜與霧》的成績卻遠不及前者.

自己不喜歡的是《天水圍的夜與霧》的劇本. 過往以落口供來覆述整件意外經過的作品, 通常是藉此製造一種懸疑或混淆性, 但片中天水圍的慘劇卻欠這兩種元素, 因此這種敘事手法反而給人一種冗贅的感覺. 另一失色之處是人物角色太典型化和欠立體. 如失業中年丈夫, 自私要面子, 因自己不濟而找妻子出氣; 或新移民的年輕妻子, 自少不斷努力工作要由農村走到大城市, 追求更好的生活. 兩個角色的設定都未見突出, 更不用說其餘的配角. 不過, 最失望的是中提到的經濟拮据、老夫少妻、文化背景不同等都只是表面的問題, 卻未能深入地探討這次家庭慘劇的問題中心. 片中雖然有嘗試藉從兩人以往的事件去找出問題因, 卻既寫得公式化和理所當然, 未有有力地去解釋兩人關係由親密轉成疏離的原因, 未能回應後來所出現的慘劇.

天水圍環境優美, 卻發生令人痛心的慘劇, 加上與大陸一水之隔的關係, 令《天水圍的夜與霧》比前作較貼近天水圍的題目, 是我覺得處理得較《天水圍的日與夜》好的地方. 即使如此, 現片中仍只展現天水圍的一角, 如果有第三部的話, 希望能更有天水圍的味道.

評分: 7分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and Death)

27

影片: 《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and Death)
導演: 陸川 (Lu Chuan)
日期: 13/5/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6

《南京!南京!》未必是一部關於日本侵華歷史佳作, 但卻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場日本侵華戰事, 是一部值得去研究細看的電影.

陸川的《南京!南京!》, 沒有明顯故事線或戲劇的起承轉合, 甚至沒有明顯主角, 稍可以稱為主角的會是日軍中角川的角色. 本片有別於一般從戰爭的禍害或歷史的角度去著筆, 沒有宏觀地去探討或表現日本侵華的問題, 相反是用一個更個人化和散文的形式, 微觀地透過角川的視點, 記錄著從他攻城、佔領和最後結束自己生命, 身邊所發生的人和事件, 所以令《南京!南京!》帶來另一個讓人思考的角度. 若把《南京!南京!》與陸川前作《可可西里》去比較, 兩者的題材和製作規模都有天涯之別, 但兩者相同的正正是同樣從個人感性的角度出發.

《南京!南京!》有點兒讓我想起《平頭日記》和《現代啟示錄》, 同樣從個人的角度去看戰爭的荒誕和人身處於戰爭中的無奈. 《南京!南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幕, 是後段日軍在廢墟中的一場舞蹈慶祝和祭祀儀式, 有強烈荒誕的對比和對戰爭目的的質問.

當你看到電影的英文片名City of Life and Death, 你便會發現導演要說的其實生命的意義. 抗日部隊裡的陸劍雄被俘後, 勇敢站起來面對死亡, 以表對國家的一份光榮; 看似自私的唐先生, 最後雖然選擇了犧牲換來別人的性命, 但令懷孕的妻子離開, 才是生命的延續; 角川雖是活著, 卻連唯一讓他感到活著意義的日本女子也離開了, 說活著不如死去辛苦, 所以選擇了結生命; 不過片中最重要的, 是最後小男孩在多次大難後終於逃出生天, 一邊跑一邊展現燦爛的笑著, 表示著對未來的憧憬和生命的希望.

評分: 7.5分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變種特攻:狼人外傳 (X-Men Origins: Wolverine)

26

影片: 《變種特攻:狼人外傳》(X-Men Origins: Wolverine)
導演: 加雲漢 (Gavin Hood)
日期: 8/5/09
影院: 奧海城百老匯
座位: D26

在多集的《變種特攻》中, 個人最喜歡這一集. 首兩集的《變種特攻》, 文戲過長但戲劇又不足, 武戲亦未見出色, 到了第三集才有較平衡的發展. 而今集《變種特攻:狼人外傳》, 比過往成功的掌握到電影節奏, 沒有了以往的拖拉感覺. 另外, 文戲亦寫得不錯, 甚至比武戲更吸引. 狼人與他哥哥的角色設計最立體突出, 而狼人與哥哥及女友的複雜關係更帶動著整部電影. 雖然某些細節上有點兒戲草率的地方, 但整體比以往皆有進步.

不過今集的特技有點失色, 像電單車飛車場面, 多個鏡頭都看得到合成畫面的瑕疵. 還有結局的大戰, 也是草草了事, 令人意猶未盡.

評分: 7分

醉香(Aroma of Love)



劇目: 《醉香》(Aroma of Love)
導演: 羅靜雯 (Carmen Lo)
日期: 2/5/09
劇院: 大會堂大劇院


一部充滿濃情詩意的作品, 一番對酒的情意, 實質是人與人的情意. 《醉香》令我印象最深的, 還有它漂亮的服裝和場景設計, 無論是燈光和色彩等都配合得宜.

P.S. 多謝CARMEN給我一個實習的機會和欣賞這作品.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赤色風暴 (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25

影片: 《赤色風暴》(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導演: 奧利艾杜 (Uli Edel)
日期: 26/4/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1

欣賞《赤色風暴》的製作出色, 片中重現了橫誇多個年頭, 關於赤軍掘起到衰落的經過的事件, 寫實感特別強. 像是片中大型的示威暴動, 或恐佈襲擊, 都是令人震撼的場面. 但事實上可怕的不是事件的暴力程度, 而是人的瘋狂.

電影呈現著一幕幕無情的鎮壓, 然後是一次次越來越失理智的報復, 人性在這場政治角力中完全蕩然無存. 導演的立場亦明顯, 他不是站在某一陣營. 從電影開始一場政府對示威者胡亂使用暴力, 到最後如鬧劇一樣的審判, 又或是滿口自由的革命者卻草菅人命地進行恐怖活動等事件, 可見導演既是要批評政府的麻木無能, 亦要諷刺革命軍的歪曲理想. 再細想下, 所有所謂抱著信念和理想人, 在這個政治舞台, 都只是像在洪流中無意識地被擺佈著.


電影中發生的背景和事件都不是我所熟悉, 所以相信片中仍有很多我未能深切了解的訊息, 但總覺得本片最後好像欠了一次對革命者或是當局者迎頭的棒喝, 缺少一份讓人發人心省的覺悟和反思.


評分: 7分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大耳無罪 (Tulpan)

24

影片: 《大耳無罪》(Tulpan)
導演: 沙基迪夫薛科 (Henry Selick)
日期: 24/4/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大耳無罪》令人想起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 因兩者都發生在大漠地區, 同樣是以婚姻為主題的故事, 不過兩者的主旨和取向是截然不同.《圖雅的婚事》說的一種感情觀, 而《大耳無罪》說的是一個追尋夢想的故事.

《大耳無罪》令我喜歡的是故事簡單而真摰. 主角老遠回到杳無人煙的大漠, 傻頭傻腦去提親, 要的就是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追尋自己的夢想. 提親的過程有趣幽默, 而且各個演員的演出都出色, 小兒子的天真爛漫讓你由衷微笑. 不過更重要是看到主角如何成長, 克服困難, 去追求他的理想.

導演的耐心是我欣賞這部作品的另一原因, 可以想像拍攝這部電影的困難度是非常高. 單看主角替羊接生一幕, 一個鏡頭直落, 沒花沒假沒take 2. 不單動物演出無法控制, 即使要演員來過一take ok, 拍攝前準備功夫要非常充足. 又或是漠荒上捲起龍捲風的空鏡, 是多麼簡單而美麗, 但卻需要製作人員無時無刻準備進行拍攝, 才能把這漂亮的畫面呈現給觀眾.

評分: 7.5分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禮儀師之奏鳴曲(Departures)

23

影片: 《禮儀師之奏鳴曲》(Departures)
導演: 瀧田洋二郎 (Yojiro Takita)
日期: 14/4/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2

事業不如意, 因禮儀師工作反而得到別人尊重肯定, 找回生活的意義, 最後更冰釋與父親多年的嫌隙, 便成了《禮儀師之奏鳴曲》.

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禮儀師之奏鳴曲》, 其實似是有點老掉牙的故事, 不是候選作品中我最喜愛的一部. 但論雅俗共賞, 《禮儀師之奏鳴曲》確是五部作品中是較易為接受的. 本片成功之處, 我想首先是題材有趣. 生與死的題材本已是有趣的論題, 而日本禮儀師這職業似乎比香港的殯儀化妝師工作要求更複雜細緻, 作為觀眾(特別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會對這產生好奇. 看後也不敢對禮儀師懷有一份敬意, 亦再次見到日本人對禮節的一絲不苟.

本片另一個成功之處, 是在描寫感性題材時添上幽默感. 自己一直怕煽情的作品, 《禮儀師之奏鳴曲》除了間中一些較突兀煽情位 (像禮儀師公司女職員說起自己的往事), 整體也算是描寫得含蓄, 如主角與上司在處理完一場喪事後, 兩人在車上靜靜的品嚐著那家人送的食物, 便拍得簡單細膩. 自己喜歡片中不時穿插著幽默感, 為禮儀師這個沉重的職業和題材帶來另一點色彩.

不過我認為本片在細節上仍可處理得更好, 特別是一些象徵意象或伏筆等, 現在都覺得說得太白, 失去了讓人思考的空間和應有的感染力.

評分: 7.5分

二十四城記(24 City)

22

影片: 《二十四城記》(24 City)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賈樟柯 (Jia Zhangke)
日期: 13/4/09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終於來到看今年電影節所選的最後一部電影, 亦是電影節的閉幕電影 --《二十四城記》. 若你期望看到城市變遷下的社會問題, 我覺得《二十四城記》未必能滿足到你. 但《二》讓我留下印象的, 是它有趣的實驗性.

電影放映前, 邀請了導演賈樟柯與製片周強上台說幾句話. 賈樟柯提到原是想拍一部紀錄片, 但在拍了些真實人物訪問片段後, 又加進了些虛構角色的訪問, 成了現在這部半紀錄片半劇情片. 一般的仿紀錄片都是透過戲劇和演員去重現現實片段. 像《二十四城記》這樣把真實訪問與虛構訪問片段混在一起, 是不常見的. 我覺得這個構思很有趣, 在嘗試紀錄片與劇情片間的可能性與混淆性. 可謂真? 可謂假? 是值得思考的論題. 不過導演選用了幾個熟悉的演員, 令人清楚分別到真實與虛構的角色. 我會想, 若果用較新臉孔的演員演出, 讓觀眾都以為全是真實受訪者, 那實驗味道將更令人去深思.


看本片時, 另一個讓我好奇之處, 是去比較一下真實與虛構人物的表現. 看畢後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首先在真實的訪問中, 我看到了被訪者都有面對鏡頭的羞怩, 對話內容會較零碎或多無言沉思的時刻, 但卻令人看到一份真摰的感情. 相反, 在虛構的片段中, 我看到演員熟練計算的完美演出, 卻發現這份完美反而令角色欠缺一份真實感. 我會喜歡真實訪問的片段, 淡淡然的. 原來讓人感動的, 就是真實世界裡那微小的缺憾或不能解釋的細節.

評分: 7分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 (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

21

影片: 《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金知雲 (Kim Jee-woon)
日期: 10/4/09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東方的西部電影, 以往也有出現過, 但單看劇照裡的場面和角色造型, 加上片名《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 已知不是一般西部電影那麼簡單.

來自韓國的《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 將西部牛仔電影搬到亞洲. 除了有槍戰和馬匹奔騰場面, 還加入武打等東方元素, 增加了電影的可觀性. 片中另一個吸引之處有是把黑色喜劇感, 加進西部電影中, 其中宋康昊演出的盜賊最為突出惹笑. 動作場面設計有點成龍式武打的味道, 帶點輕鬆感. 攝影亦出色, 特別是在荒漠場景或是槍戰場面, 像一開場一個火車top shot已可觀. 不過影片發展至後來, 卻反而因過分注重場面而成了包袱. 像最後一場中日韓軍方與大盜的沙漠追逐戰, 場面是壯觀, 但卻只是單調的奔跑追逐, 沒有高潮起跌的對戰, 而且拖得太長了, 漸漸顯得有點沉悶, 應可以發揮得更出色. 結局的一場對決, 有點預期之內, 來了一次反英雄式的諷刺.

評分: 7.5分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我在娥摩拉的日子 (Gomorrah)

20

影片: 《我在娥摩拉的日子》(Gomorrah)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馬太格朗尼 (Matteo Garrone)
日期: 5/4/09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我在娥摩拉的日子》以仿紀錄片拍攝, 紀述著幾個圍繞著娥摩拉這個地方發生, 有關於當地黑幫的故事.

自己覺得最深刻是裁縫和負責向黑幫家屬發薪金的兩段. 意大利裁縫偷進中國人開設的製衣廠教授裁縫技巧, 在獲得金錢酬勞外最意外的是得到一班中國工人的敬重和滿足感. 負責向黑幫家屬發薪金的人, 每天工作看似輕鬆習以為常, 但一次被對頭黑幫用槍指嚇後穿上厚厚的避彈衣, 可見他內心對這份工作是一直充滿恐懼. 但所有故事最後每人的生活, 都因為黑幫而得不到好結果. 或者可以說, 娥摩拉是一個絕望的城市.

導演沒有去渲染英雄主義或黑幫的情義, 而是貼實地描寫著人在這個黑暗城市每天都掙扎著過著非一般的生活. 不過個人覺得現在雖然是詳細地展現了娥摩拉的狀況, 但最後卻好像欠令人有一種領悟的一刻, 沒有一個要讓我們帶走的訊息.

評分: 7分

瘋狂的賽車(Crazy Racer)

19

影片: 《瘋狂的賽車》(Crazy Racer)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寧浩(Ning Hao)
日期: 4/4/09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繼續寧浩前作《瘋狂的石頭》的黑色喜劇風格.《瘋狂的石頭》開首以三條看似亳不相干的故事線平行發展, 加上跳躍時空的敘述, 令劇情更有吸引力. 直到運動場一幕, 三條故事線精彩的交叉遇上, 然後又再互相穿梭發展. 劇情多變, 加上風趣幽默的情節, 令電影絕無冷場, 充滿娛樂性, 不時引來全場觀眾拍掌. 三線中我最喜歡兩名本性善良殺手的部分, 由殺老婆到改殺老公到誤殺他人到勸解兩公婆, 劇情荒誕曲折而有衝突. 相比起來, 甚至比主角單車手的復仇故事更妙趣.

《瘋狂的賽車》是比《瘋狂的石頭》更瘋狂更好玩, 但亦令戲情後段有少許失控, 出現太過為扭橋而扭橋的情況, 不及前作般精確. 結尾雖總算為各線完整收筆, 但卻有點冗贅, 不及前段般爽快和令人眼前一亮, 是美中不足.

評分: 7.5分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第四屆鮮浪潮短片競賽 (The 4th Fresh Wave Short Film Competition)

15/16/17/18

影片:《鮮浪潮學生組短片節目(一)》(Fresh Wave Student Division Programme 1)
《鮮浪潮學生組短片節目(二)》(Fresh Wave Student Division Programme 2)
《鮮浪潮公開組短片節目(一)》 (Fresh Wave Open Division Programme 1)
《鮮浪潮公開組短片節目(二)》 (Fresh Wave Open Division Programme 2)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日期: 28/3/09 & 29/3/09
影院: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公開組與學生組的作品中, 最令我留下印象的, 有《六虎》、《無情雨》和《籃子》.

黑色幽默的《六虎》, 簡單的故事和場景, 卻有出人意表的發展, 伏筆和呼應出色, 演員也稱職. 片中有不少精句, 不過講戲略太多.

《無情雨》描寫都市人疏離的關係, 製作有水準, 如果人物內心世界作多加修飾, 感染力會更強.

《籃子》簡單而一矢中的地說出主題, 攝影與選景有趣. 個人覺得如果更大膽, 可考慮把香港漁港的空鏡和更多的對白刪掉, 製造一個更富想像的空間.

評分: 略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把哀傷留給復仇 (Revanche)

14

影片: 《把哀傷留給復仇》 (Revanche) -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高茲舒比曼 (Gotz Spielmann)
日期: 26/3/09
影院: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 2

《把哀傷留給復仇》, 與早前和正在香港上映的《課室風雲》、《與魔共舞》、《禮儀師之奏鳴曲》, 及即將上映的《赤色風暴》, 同是剛過去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作品. 不過, 我想《把哀傷留給復仇》能在香港正場上映的機會不大, 原因是《把哀傷留給復仇》文藝和實驗性較重, 但絕對值得戲迷欣賞.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 一邊看一邊覺得很難把《把哀傷留給復仇》斷定為那種電影類型. 開首部分像是黑幫加情色電影, 後來又加入警匪元素, 中段則似是公路和倫理電影, 但到最後則便成是探討道德與人性善惡的電影, 完全打破電影的類型模式.

自己很喜歡男主角的角色設計, 內心世界複雜. 雖替黑幫工作又打劫銀行, 但卻本性善良, 愛女友和父親, 即使滿心仇恨最終亦沒有殺人填命. 但個人最欣賞, 是結尾打破常規的戲劇處理, 充滿思考空間. 結尾男主角看似放棄復仇的目標, 但再細想, 主角被仇人妻子勾引, 表面像是被妻子利用, 卻不正是主角向他丈夫的報復的機會. 不過最終替主角復仇者其實是導演, 讓仇人妻子懷了主角的骨肉, 不是比一命換一命的以牙還牙報復更讓人痛苦.

評分: 7.5分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驅.逐 (Gran Torino)

13

影片: 《驅.逐》(Gran Torino)
導演: 奇連依士活 (Clint Eastwood)
日期: 24/3/09
影院: AMC又一城
座位: K9

如舒琪先生在網誌中所言, 管他的政治不正確, 這的確是近年奇連依士活作品中我最愛的一部.

奇連依士活今次比前幾部作品更有火氣. 電影好看的是雖然充滿火爆活力, 但處理人物感情卻細膩動人. 如奇連依士活演的白人退役老兵, 表面充滿火氣與所有人格格不入, 一開首便與亞裔家庭, 產生文化衝突, 但其實內心充滿著感情和寂寞. Walt這樣一個角色, 也好像唯有奇連依士活才能演活.

電影以一場喪禮作開首, 以另一場喪禮作結, 首尾呼應. 多年前看《擊情》時, 自己想是否奇連依士活開始年長, 所以開始探討死亡的議題. 在《擊情》中, 我看到了面對死亡的迴避, 奇氏演的拳擊教練因不忍看到女主角拳手癱瘓, 替她安樂死; 在《戰火旗蹟》的老爸, 在離開前回述以前的經歷, 看到一份對死亡的慨嘆; 但到了《驅.逐》, 片中更名正言順說要探討生與死的問題. 到最後主角放下過去的包袱, 放開懷抱, 勇敢面對死亡, 我想奇氏終於以豁達和超生面笑看死亡.

奇連依士活在本片中的導和演都表現出色, 加上劇本精彩和充滿幽默感的對白, 《驅.逐》是今年一部我很喜歡的作品. 奇連依士活就像片中的Gran Torino般老而彌堅. 英文片名Gran Torino正選得貼切, 中文的譯名《驅.逐》則有點令人莫名其妙.

評分: 8分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與魔共舞 (Waltz With Bashir)

12

影片: 《與魔共舞》(Waltz With Bashir)
導演: 阿里科曼 (Ari Folman)
日期: 19/3/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這部紀錄片利用真人轉動畫技術製作. 我第一次看到這效果是多年前的《浪漫色彩》(Waking Life) , 與本片一樣, 把紀錄片動畫化, 添上一點別緻色彩.

《與魔共舞》暫時是我今年看過感受最深的電影. 雖然是一部紀錄片, 但很富藝術性, 如片中的場面設計便絕不簡單, 多個場面都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一隊士兵在陽光普照的美麗果園上, 與拿著火箭炮的小孩駁火, 背後卻配上優雅的交響樂, 令我想起哥普拉的《現代啟示錄》 ; 又如一士兵在廢城大路上BASHIR巨型畫像前, 一邊開著機關槍, 一邊隨著華爾滋音樂起舞 (即英文片名Waltz With Bashir); 但最令人深刻, 必定是最後一幕一大群婦女迎面走過, 夾雜著哀號的聲音, 場面已經震撼, 但畫面更突然一下子跳到真實的紀錄片段, 讓你知道這不是一部無中生有的動畫, 而是活生生的史實.

另一有趣的是在這部關於戰爭的紀錄片, 女性的意象不斷在片中出現, 如龐大的海中裸女、色情片中的女主角、或是片末的一大群婦女. 我會認為這些女性, 是一種回歸母體的意象, 是這班迷失在戰爭中的男性渴望得到一份安慰平靜的投射.

《與魔共舞》雖然是一部動畫, 但卻更反托出電影主題沉重的質感. 要彈的是中文片名翻譯不好, 看了《與魔共舞》還以為是些驚慄片之類, 英文片名"Waltz With Bashir"便有詩意得多.

評分: 8分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第十四屆ifva短片節 (The 14th ifva Festival)

10/11

影片: 《第十四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放映 - 節目二》(The 14th ifva (Open Category)Finalist Showcase - Programme 2)
《第十四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放映 - 節目三》(The 14th ifva (Open Category)Finalist Showcase - Programme 3)
日期: 15/3/09
影院: Agnès b. CINEMA!

今年選看了其中兩個公開組節目. 在看過的片子中 (除《Three Boys》因時間關係錯過了), 個人較喜歡《二子的故事》和《塵哀》, 在此略談.

《二子的故事》是一部溫情輕喜劇. 片中最深刻當然是導演自編自導自演的落力表現, 有周星馳式自嘲演出, 甚至犧牲色相. 開始時交待被趕出校一段是有點冗贅, 但到寫母子關係的部分則很有趣味. 簡單、幽默又充滿溫情. 最後一個鏡頭, 更有拍爛手掌的驚喜.

《塵哀》有趣的把一個關於社工的寫實故事配上天馬行空的幻想, 透過幪面超人的意象表現他對理想的堅持. 個人特別欣賞片中的攝影和剪接. 麻鷹飛翔的空鏡既有暗喻又有詩意, 又或是主角與女Client對話時以Jump Cut處理, 那種預示也有趣. 整體雖不至於發人心省, 但細節處理有用心和特色.

評分: 略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9

影片: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導演: 丹尼保爾 (Danny Boyle)
日期: 13/3/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5

《一百萬零一夜》在一致看好下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 一部令人期待的作品, 不過看後, 恕我大膽說, 覺得片中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未有預期中的理想.

故事概念是有趣的. 透過家傳戶曉的《百萬富翁》電視節目, 回答者每個答案背後都是一個事件, 藉此道出一個在貧窮環境下成長的故事. 我喜歡前段小孩部分, 天真無邪的小孩與面對各種問題的印度社會 (如貧窮、宗教、治安、街童)形成一種對比. 但中段開始, 劇情便變得太過商業化, 例如兄長加入黑社會或初戀女友淪為黑幫阿嫂等, 都失去了以印度為背景的特色. 我會希望看到主角如何在這個複雜的印度社會下, 從困境中不斷努力奮鬥的過程, 但片中沒有著墨. 或許自己要求多了點, 不竟Danny Boyle不是來自印度. 另一介懷的還有主角們後來突然全變為英語對答 (即使是朋友間的對話), 似乎不太切合他們的角色身分.

不過《一百萬零一夜》仍是一個用心的作品. 片中另一個特色是以傾斜的攝影角度, 去看這個印度社會角落, 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評分: 7.5分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換命謊言 (Changeling)

8

影片: 《換命謊言》(Changeling)
導演: 奇連伊士活 (Clint Eastwood)
日期: 10/3/09
影院: Grand Cinema
座位: F10

奇連伊士活是近年我喜歡的荷利活導演之一. 薑是越老越辣, 到今天奇連伊士活的作品仍然多產, 而且每部皆有一定水準. 《換命謊言》雖不及前幾部作品突出, 但仍然充滿火氣.

故事結構以雙線平行發展, 一方面寫失去兒子的母親不斷與警方抗爭, 另一方面寫一宗發生在郊區的命案, 最後兩件事件才會合. 個人其實較喜歡調查命案一段, 透過荒野的場景, 形做出冷峻緊張的氣氛. 相反, 描寫母親與警方抗爭部分, 覺得有點兒刻意不斷欺壓失兒的母親 , 有點為煽情而過火 (不過安祖蓮娜祖莉的確用心演出). 兩段比較, 甚至調查命案的盡忠職守探員比處理失兒案的自大探員更有戲味.

較可惜是《換命謊言》未有預期中的感人效果, 我會認為主要原因是劇本的處理. 電影中主角哥連斯太太後來有太多人無私的協助, 卻不是因她自己的努力而解決問題, 所以最後即使獲得勝利, 也做不到應有的感人效果.

評分: 7分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

7


影片: 《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
導演: 吉士雲辛 (Gus Van Sant)
日期: 26/2/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6

辛潘在奧斯卡頒獎禮上, 說他不讓人討好, 是有趣又一矢中的的自嘲. 的確我從電影中看到辛潘, 從來都沒有一點令人討好, 但你卻會看到他把角色演出好, 包括今次飾演的夏菲米克. 我不認識夏菲米克, 但觀看此片後, 的確能讓你像活生生看到夏菲米克這個人物外在和內心一面. 尤其是當你看到片尾夏菲米克的真實片段後, 你會對辛潘的投入有一番讚嘆. 不過這功勞當然不少得導演吉士雲辛. 喜歡吉士雲辛一直不隨波隨逐流的堅持和自信, 特別是在荷利活的市場上(容我再提《大象》的成功). 我想有多少導演能有自信把真實的歷史片段放來與電影裡重現的片段來作一個對比, 可見吉士雲辛對《夏菲米克的時代》絕對充滿100%信心.

雖然不再是像《大象》、《迷幻公園》般探討年青人問題, 但夏菲米克或是當時的年代, 同樣是充滿輕狂.

評分: 7.5分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課室風雲 (The Class)

6

影片: 《課室風雲》(The Class)
導演: 羅倫康堤 (Laurent Cantet)
日期: 24/2/09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F2

想起多年前看張虹的《中學》, 一個關於香港教育的紀錄片, 與自法國的《課室風雲》, 明顯看到兩地文化的差異.

香港教育風格是所謂填鴨式教育, 學生習慣是較被動的, 少有參與討論辯論; 相反在《課室風雲》中看到法國的學生則非常主動, 會亳不畏懼地去質疑甚至挑戰老師的身分和知識.

《課室風雲》雖然以仿紀錄片式拍攝, 但充滿劇力. 一個小小的班房, 充滿著種族, 性別、政治、社會、家庭等問題. 最吸引的是片中法文老師不斷捍衛的道德標準和原則, 一步一步被學生攻破. 不過正當一班年青人的反叛讓我們喘不過氣, 風聲鶴唳的學期轉眼便結束. 與老師針鋒相對的女學生, 突然說起蘇格拉底的哲學, 是全片一個點晴, 讓我們看到這班年青人其實是充滿理想和希望. 片末一個個校內空空如也的空鏡, 印象深刻, 感到一份安慰和平靜, 憧憬著這班學生在下一個學年的成長.

評分: 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