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借東西の小矮人 - 亞莉亞蒂 (Arrietty)

58

影片: 《借東西の小矮人 - 亞莉亞蒂》 (Arrietty)
導演: 米林宏昌(Hiromasa Yonebayashi)
日期: 28/12/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2

宮崎駿放下導演一職只擔任編劇, 改由米林宏昌執導, 帶來了沒有3D特技沒有大場面效果, 但讓人細味的小品作品《借東西の小矮人 - 亞莉亞蒂》.

我想很多小孩都有化身為小矮人的幻想,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現實(成人)的世界. 《借東西の小矮人 - 亞莉亞蒂》不是寫人縮小成小矮人, 而是在人類社會中真的存在著小矮人. 他們隱居於人類社會中, 在不被人類發現下靠借人類的東西生活. 影片簡單而童話化, 但做到溫情細膩. 小矮人遊走於日常生活的環境, 最喜歡是看他們在家裡的小空間中穿梭. 當熟悉的環境與物件被放大後, 感覺頓時新奇有趣, 像歷險之旅, 緊張刺激. 兩個小孩主角設計沒有刻意要讓人討好, 兩人都有一份小孩的任性, 不過深底也是一份善良純真關心別人的心, 還有一份敢於面對挑戰的勇氣.

有趣的說是"借東西", 在人類社會角度看其實是"偷東西". 不過小矮人"借東西"都很自制與有限量, 或執拾扔掉的東西, 以不打擾人類生活為原則, 也算是情有可原.

評分: 7分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哈利波特 - 死神的聖物 1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

57

影片: 《哈利波特 - 死神的聖物 1》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
導演: 大衛葉斯 (David Yates)
日期: 24/12/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M12

在今集之前, 《哈利波特 - 阿茲卡班的逃犯》是我唯一喜歡的一集. 而今集《哈利波特 - 死神的聖物 1》, 雖然仍有改善之處, 但也算是近來幾集中較讓我滿意的一部.

開首的一場追逐戰緊張, 之後在魔法部偷分靈體也很有趣, 但再發展下去有些時候卻有點平淡, 像中段哈利波特三人展開在森林旅程的部分便較為冗長. 這段落希望表現哈利波特如何面對內心正邪對抗考驗, 但卻描寫不深入. 不過, 喜歡今集增添了點懸疑性, 更有吸引力. 另外, 似乎目標觀眾已由小孩轉為青年或成人, 因片中明顯地比以往多了很多驚嚇效果, 只是對於過分依靠視覺聲效製造驚嚇效果, 個人一直有所保留.

劇情其實是雙線平行發展, 一方面是哈利找尋消滅佛地魔的方法, 一方面是佛地魔找尋死神的聖物. 不過片中卻只側重哈利波特一邊, 兩邊發展並不平衡. 否則雙線劇情交錯, 應可更緊張緊湊. 希望最後一集, 能下點功夫, 為觀眾帶來一個深刻的結局.

評分: 7分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全員惡人 (Outrage)

56

影片: 《全員惡人》 (Outrage)
導演: 北野武(Takeshi Kitano)
日期: 19/12/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13

坦白說自己實在很餓北野武的作品, 對上一次北野武作品在戲院正場上映, 如沒記錯已是2003年的《盲俠座頭市》了, 不知不覺間原來多年沒看過他的電影.

延續著北野武作品中常見的悲劇人物故事, 《全員惡人》透過一次黑社會裡幫會間發生的內鬨衝突, 表現人如何在殘酷的社會中掙扎求存. 事件起因本是小事一樁, 但在權力遊戲下被利用, 事件像雪球一樣不斷無限滾大, 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充滿黑色荒誕的諷刺. 小幫會頭目大友, 停留在舊式愚忠的思想(像切手指謝罪等), 卻得不到別人認同, 最後賠上整個幫會. 而「山王會」會長為了利益無所不用其技, 以為凡事在掌握中, 結果卻被最信任的人背叛. 唯有一些低調而聰明的, 懂得遊走於眾人間才能生存下來. 其中我最喜歡大友及他的副手的角色設計立體, 冷面的大友卻重情義, 他用刑不眨眼的副手也是性情中人. 影片到最後一切像安頓結束, 卻又像是歷史重新開始.

北野武作品其中一個特色是他的暴力美學. 過往他的暴力美學特色是不表現武力發生的一刻, 只會呈現之前與之後的經過, 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不過《全員惡人》卻有別於以往的作品, 相反地更加把使用暴力的過程赤裸裸地表現出來. 無何否認地加強了電影的震撼性和壓迫感, 但又少了以往的一份禪意.

評分: 7.5分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魔幻王國:黎明行者號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55

影片: 《魔幻王國:黎明行者號》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導演: 米高雅特(Louie Psihoyos)
日期: 5/12/10
影院: 4D超立體巨幕影館
座位: J12

與《魔戒》或《哈利波特》系列相比, 《魔幻王國》一直都顯得失色. 第一集《魔幻王國: 獅子.女巫.魔衣櫥》空賣特技而劇情平淡. 上一集《魔幻王國:卡斯柏王子》 算是有丁點兒進步, 至少在戰爭場面上有較緊湊的設計. 但來到第三集《魔幻王國:黎明行者號》, 一切又再回歸平淡.

今集只餘下兩小弟妹加上表弟三人行. 故事主要在一艘船上發生, 因此不期然讓人把它與《魔盜王》比較. 與豐富新奇的《魔盜王》相比, 《魔幻王國:黎明行者號》的歷險之旅是太簡單直線, 沒有一點變化與驚喜. 像在找尋寶劍的過程便可以更有心思更緊張, 最後與巨蛇對決也帶不起高潮.

另外, 今次是我第一次到機場的4D超立體巨幕影館觀賞電影. 煙霧噴水等4D效果概念是有趣, 不過突如其來的效果實有點驚嚇, 反而影響觀眾的投入度, 若能把效果做得不經意, 相信是有發展空間的.

評分: 6.5分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海豚灣 (The Cove)

54

影片: 《海豚灣》 (The Cove)
導演: 路易皮斯賀沃斯(Louie Psihoyos)
日期: 1/12/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D6

捕殺海豚或鯨魚是否合法引起爭論, 其中一個爭論點是這與捕魚或屠牛羊等有何分別, 而這爭議實在不是能簡單解答.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主《海豚灣》, 正讓世人看到並探討人類捕殺海豚的問題.

但從電影藝術角度來說, 《海豚灣》只是一般. 尤其是前半段有太長的交待和太多的補充資料, 剪接未夠緊湊, 令影片漸漸失去吸引力. 後半部深入虎穴是最吸引人, 但讓人期待的偷拍過程, 我想在當場的情況固然是緊張, 但在銀幕下看則覺得過程有點兒戲而簡單, 不過捕殺海豚的畫面仍是震撼觀眾的. 若能在處理舖排上再加心思, 是可以達到更牽引觀眾情緒. 所以即使從社會性角度來說, 《海豚灣》無疑讓人意識到捕殺海豚的問題, 但《海豚灣》對我來說只是一次記錄, 卻沒有對我帶來啟發性的思考. 我想內容上需要更多深入及多元化的論點, 才能令內容更立體豐富和有閱讀性.

部分海豚和鯨魚瀕臨絕種是一個反對捕殺的原因, 而人道與感情則是另一個反對的原因, 正如大部分人不接受殺貓狗等行為. 我知道有些國家是容許原著民保留進行非商業的傳統獵殺瀕危動物, 但這是在規範化下進行, 而《海豚灣》中捕殺海豚的最大問題正是當事人與當局存心欺騙大眾. 自己有個想法, 或許《海豚灣》可以像《地球很美有賴你》一樣, 免費在互聯網上播放, 讓更多人知悉事情真相, 引起更大的社會回響和輿論壓力, 從而去改善變海豚保育問題.

評分: 7分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社交網絡 (The Social Network)

53

影片: 《社交網絡》 (The Social Network)
導演: 大衛芬查 (David Fincher)
日期: 25/11/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1

《社交網絡》以熱門話題Facebook創作人經歷作為故事. Facebook圍繞現今大部分都市人, 因此這個故事讓人有親切感, 產生一定吸引力. 不過個人最好奇的是一部傳記式電影, 卻加上風格化的大衛芬查, 究竟有何化學作用呢?

以大衛芬的作品來說, 個人覺得《社交網絡》多了一份通俗, 卻少了一份魅力, 成績只是中規中矩. 《社交網絡》其實有先天性不足, Facebook創辦人馬克創作了賺大錢的Facebook是傳奇, 而作為一個天才固然有也他獨特之處, 但是背後可以發掘到什麼有趣的材料呢? 片裡除了看到一個聰明但不善於與人相處和關於Facebook的官司外, 沒有其他吸引人的戲劇化材料. 而且對馬克一角的描寫只是表面, 未有深入表現他內心的描寫. 如果相比起大衛芬查以往的作品, 《社交網絡》裡馬克一角是太平凡了, 完全不及他過往作品裡的角色般立體, 和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 是讓我最失望的地方.

雖然劇情上《社交網絡》未算是出色, 但當中不乏精句, 編劇Aaron Sorkin是我其中一個喜歡的編劇, 由他編劇的《The West Wing》對我編寫劇本的技巧影響深遠.

評分: 7分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愛麗絲蒸發奇案 (The Disappearance of Alice Creed)

52

影片: 《愛麗絲蒸發奇案》 (The Disappearance of Alice Creed)
導演: J. Blakeson
日期: 16/11/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以峰迴路轉的劇情作賣點, 《愛麗絲蒸發奇案》做到節奏緊湊, 但是劇情發展未算真的出人意表. 不過, 欣賞箇中舖排尚算合乎情理, 未有太為扭橋而硬生的堆砌. 故事只圍繞三個角色和幾個簡單的場景, 可知導演也是初嘗牛刀, 保持簡單精煉.

雖然只有三個角色, 但角色的設計有趣. 一個是有計劃的冷臉執行者卻外剛內柔, 一個是充滿野心但優柔寡斷, 一個是無力的女性卻表現最堅強. 背叛是整個人物關係的中心. 片裡表現了為了個人利益, 如何不擇手段的出賣和利用感情. 三個完全不同性格的角色, 之間的關係與處境亦因此不斷發生微妙變化衝突. 當然要一提的三名演員演出出色, 令電影加添可觀性.

評分: 7分

東風破 (Merry-Go-Around)

51

影片: 《東風破》 (Merry-Go-Around)
導演: 麥婉欣,鄭思傑 (Yan Yan Mak, Clement Cheng)
日期: 16/11/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11

為東華三院140周年拍攝的電影, 片中順理成章地以多個東華設施作為場景, 其中最有趣的當然是東華義莊.

因自己有家人曾短暫安放東華義莊, 於是亦曾到訪此地. 當時都覺得在現今香港竟然還有義莊的存在感到神奇, 相信義莊背後充滿各式各樣有趣的故事, 想不到終有電影可以此場地作為故事背景. 若不是為東華而拍, 要借他的場地拍攝也不容易.

找到了有趣的配料, 但沒有準備好主菜. 麥婉欣的作品戲劇都是較淡的, 重感覺多於劇情, 《東風破》也有類似的味道. 而鄭思傑《打擂台》的成功, 可能令他再玩懷舊情懷, 也保留了泰迪羅賓及邵音音再加上苗可秀, 希望以老帶新. 在兩者配合下, 其實應有不錯化合作用, 片中開始時是吸引的, 可惜越發展下去, 越見故事的薄弱, 劇情只是兜轉而未有推進. 而角色則空洞, 人物穿來走去卻欠缺目標, 看到幾位好戲的演員的演出也頗為吃力.

片中的攝影是非常美麗, 但卻有點太過分唯美, 欠缺實感. 舉例像醫院一幕, 房間裡空空的只有官恩娜一人, 在真實中是絕無可能出現的場面.

作為一部為機構宣傳的作品, 誠意是可嘉的, 但若能再用心, 應可有不止於現在的成積.

評分: 7分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告白 (Confessions)

50

影片: 《告白》 (Confessions)
導演: 中島哲也 (Tetsuya Nakashima)
日期: 27/10/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6

簡單的故事, 但以出人意表的手法表現與角度切入, 構成一部絕不安於平凡的作品.

《告白》以類似《危險人物》式的敘事技巧, 透過不同角色的告白, 揭開一件殘忍的少年殺人事件. 本片打破驚慄懸疑片中把在結尾揭開兇手的模式, 一開首便把行兇經過與兇手直接交待. 可見片裡的著眼點不是誰是兇手, 而是在真相曝光後人物的變化和人性內心的一面.

導演全片保持一份冷峻旁觀的角度, 亳不留情地剔出人物內心空虛寂寞的弱點, 為了找尋愛與慰藉而不斷傷害別人與自己. 有趣的是片中的畫面與音樂奇美. 在工整設計的畫面構圖, 像舞台一樣的燈光效果, 大量的慢鏡頭, 和有美麗的配樂下 (RADIOHEAD 'LAST FLOWERS'的合配讓人驚喜), 營造出一個個超現實的場面, 與電影中殘酷無情的人性現實形成非常強烈對比, 而越荒誕場面卻令事件越沉重真實. 那份美麗的沉重, 讓我聯想起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幻物語》.

熟悉中島哲也是他的《下妻物語》和《花樣奇緣》. 前者瘋狂有趣, 後者則嘗試結合喜劇與悲劇卻未成功. 《告白》貫切導演大膽求變的作風, 風格上絕對是一個突破轉變, 充滿批判性, 把各電影元素成功揉合, 是本年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 不過若結尾能清脆一點, 我想應可再加強震撼力.

評分: 8分

千禧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49

影片: 《千禧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導演: 尼爾斯艾頓奧柏 (Niels Arden Oplev)
日期: 27/10/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11

這是一部很有戲味的電影, 角色設計尤其豐富出色.

電影開首男女主角的故事平行雙線發展, 直至調查神秘失蹤案中段, 兩人才真正遇上, 令劇情更豐富及讓觀眾更有期待. 不過兩人相遇的一段稍為平淡了一點, 應可以更有趣. 自己欣賞人物設計有心思, 作家龐米高本性正直, 卻受官司纏身, 含冤入獄. 似是同性戀者的女主角黑客利思貝, 常被男性欺壓, 與直正的龐米高發展出一段複雜的感情關係. 兩人一正一邪, 一冷靜一衝動, 惺惺相識, 構成對比衝突.

至於發生在被隔離小島上的神秘失蹤懸案, 令我想起早前的《影子滅殺令》, 因兩者同樣發生在被隔離的社區, 而這種處境設計有利營造一種孤立無助感. 解謎過程算峰迴路轉, 戲味濃, 有點像《七宗罪》般加上一點宗教神秘色彩增加閱讀性. 不過涉及案件的人物不多, 兇手是誰很難有突破的結果, 因此誰是兇手不是我感興趣的地方, 而是故事如何處理行兇背後的動機與過程, 可惜在這兩點上片裡沒有給我太大的驚喜.

作為偵探懸疑片, 《千禧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未必是非常突出. 反而男女主角兩人曖昧的關係更有吸引力, 亦埋下第二部曲的伏筆.

評分: 7.5分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戀戀凡花 (Flowers)

48

影片: 《戀戀凡花》 (Flowers)
導演: 小泉德宏 (Norihiro Koizumi)
日期: 12/10/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G5

沒有澎湃的劇力, 但淡淡而細緻, 寫六個不同時代女性的生活態度. 有趣的是每個年代皆模仿當時的電影風格, 如首段蒼井優的故事, 便模仿小津的鏡頭. 而田中麗奈演的時代女性一段, 則模仿當時的色彩鮮艷及片廠拍攝的特色.

各個人物中, 自己喜歡竹內結子演的長女與亡夫一段, 簡單而哀怨, 佈局亦有心思. 家中二妹田中麗奈與老作家及古板男友的關係也有趣, 表現了在開放的時代新女性如何在爭取應有權利時同時面對傳統的性別觀念與男女關係等問題.

全片可謂表揚日本女性的美德, 和像花一樣美麗的人生.. 雖然很多時活在男女不平等的環境下, 但女性也努力地盡忠職守, 努力克服困難, 從中找到幸福快樂. 片中提倡家的觀念, 在今時今日追求獨立自主的主流截然不同. 當然社會進步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 舊有的未必完全合適, 但這也讓人再思考家庭的概念.

評分: 7.5分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Detective Dee and the Mystery of the Phantom Flam)

47


影片: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Detective Dee and the Mystery of the Phantom Flam)
導演: 徐克 (Tsui Hark)
日期: 12/10/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5

今次回到徐克最熟悉的武俠片類型.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集合了歷史、偵探、武打、神怪等元素, 其實是有新鮮感. 開首部分算是不錯, 自焚案曲折離奇, 引起觀眾的好奇心. 中段地下城的追逐打鬥, 面對神怪的國師陸離, 是全片其中一個最有風格和吸引力場面, 重現昔日港式武俠片風采. 不過後段則變得牽強, 謎底揭開沒有太大驚喜, 沙陀一角的安排是太明顯了, 上官靜兒與武則天的關係亦牽強似通非通. 最平淡是狄仁傑一角, 欠缺個性和實感, 目標不明顯, 只有一份愚忠. 加上他過於神化通天, 未逄敵手, 因此亦未能帶起任何高潮.

電腦特技雖然是沒有像《新蜀山》般失控, 但仍然泛濫使用, 而且未夠細緻欠缺真實感. 無論是皇宮、武則天通天浮屠、城外等大遠景, 只顯得技拙, 其實倒不如避重就輕.

評分: 6.5分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華爾街金融大鱷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46

影片: 《華爾街金融大鱷》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導演: 奧利華史東 (Oliver Stone)
日期: 28/9/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2

未有看過以前的《華爾街》, 聽說是部不錯的作品. 至於這部《華爾街金融大鱷》, 則令人失望. 開首鏡頭從曼克頓市走進華爾街的辦公室, 感覺雄心壯志, 但劇情越發展下去, 變越覺得平平無奇.

這類電影的成功, 其中的因素是要展現商場如戰場的觸目驚心, 及人性爾虞我詐等內心衝突. 而《華爾街金融大鱷》正正未能發揮這兩點. 自己對金融算不上熟悉, 但戲裡的投資戰爭, 實在簡單欠吸引力, 既不緊湊也不驚險, 如沙保沙演的經紀在故事後段的報復行為便簡單兒戲. 另一方面, 人物心理的著眼點是一對父女關係, 親情與金錢的對立是關乎全片的發展, 可惜兩人關係描寫未夠細緻, 像女兒原諒父親的原因與心理變化等便不明確, 後半部亦未能藉此掀起高潮.

評分: 6.5分

鮮浪潮2010 (Fresh Wave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 2010)

44/45

影片: 《鮮浪潮2010 本地短片五/六》 (Fresh Wave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 2010 - Local Short Films 5/6)
日期: 25/9/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K14/C2

本來是選了四場放映觀看, 卻忘記了日子 (近年多年這毛病), 結果只看了其中兩場. 以下是其中幾部印象深刻的作品.

兩場放映中, 最突出的是友人黃偉傑的作品《快門》. 《快門》節奏明快, 故事結構完整清晣, 攝影更用心 (《快門》獲最佳攝影獎), 整個製作都見專業的水平. 導演說這個三十分鐘版本剪掉了很多, 但也不減作品本身的水平.

《奔命三郎》是一個有趣的黑色喜劇. 一個因犯罪逃自內地的高幹, 為了救贖以進行瘋狂計劃, 過程中充滿諷刺與幽默. 作品利用香港狹窄的居住環境為背景, 衍生出古怪有趣的人際關係故事. 此外, 兩名演員的演出也精彩. 演內地幹部的入型入格, 原來是本港普通話配音員. 演內地法律生的龍飛, 早已看過他在《二子的媽媽》中自導自演的精彩演出. 不過天馬行空的故事後段有點收筆過急, 和有點混亂不清.

學生組的《雙城記》, 從兩個小孩的生活, 遙寫一個關於哈爾濱與香港的故事. 畫面構圖非常漂亮, 也喜歡小演員演出親切可人. 不過最大問題是故事入戲太慢, 影片過了一半有多, 才開始明白故事的重點.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得閒炒飯 (All About Love)

43

影片: 《得閒炒飯》 (All About Love)
導演: 許鞍華 (Ann Hui)
日期: 6/9/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2

《得閒炒飯》這個片名中的"得閒", 實在形容很貼切. 片裡的角色主要是閒來走走 (還記得在半山扶手電梯不斷走上走落), 閒時結伴喝酒聊天結識朋友. "炒飯"是做愛的代名詞, 片中的男女關係大兜亂, 無界限的戀愛與輕喜劇性的風格, 讓我想起艾慕杜華. 不過比起艾慕杜華, 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吳君如與周慧敏這對同性伴侶組合是新鮮的, 但卻欠缺點火花, 欠一點情侶的感覺和神髓. 兩名爸爸反而更有趣, 同是被拋棄的男人. 兩個同是天涯淪落人, 為了一對準母親盡心盡力, 讓生活積極起來. 片中也提及很多性歧視的論點, 但覺得道理是說得多, 卻未夠深入. 另外, 整部電影以中環一帶作為故事場景, 也算是有趣, 有一點本土特色.

以許鞍華的作品來說, 我想《得閒炒飯》只是一部小品之作, 不可過分要求. 但就讓繁忙的都市人, 也得閒歇息, 寫意一下.

評分: 7分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一頁台北 (Au Revoir Taipei)

42

影片: 《一頁台北》 (Au Revoir Taipei)
導演: 陳駿霖 (Arvin Chen)
日期: 25/8/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6

這部小品式的《一頁台北》, 不期然讓我想起《我愛巴黎》.

兩者都關於愛. 《一頁台北》裡的男主角渴望去巴黎追回女朋友. 雖然片中沒有出現過他的女友, 但巴黎已等於愛的象徵, 代表主角追尋著愛. 還有《一頁台北》跟《我愛巴黎》一樣, 都以一個城市為背景, 都市的足蹤在兩片中的是重要的元素.

《一頁台北》不算是一部突出的作品. 故事的發展偏向荒誕黑色幽默, 有點兒《瘋狂的石頭》式的追逐錯摸喜劇. 不過劇情有較多不合理, 像高高被綁架後, 眾人卻像不太著緊, 既沒有報警, 連打電話給高高也沒有, 打給豹哥也是一直拖拖拉拉著. 太過悠閒的節奏 (不知是否要模仿法國的生活速度?), 欠了一份緊張的追看性.

不過, 全片總算拍出一份台北市的味道, 特別是晚上的台北. 像夜市的五光十色或公園裡一班舞蹈的女士, 帶出一份散文式的生活氣味. 最後, 從晨曦開始的故事, 也以一個日出的晨曦作結.


評分: 7分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愛.樂園 (Bandage)

41

影片: 《愛.樂園》 (Bandage)
導演: 小林武史(Kobayashi Takeshi)
日期: 6/8/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4

年輕人面對愛情友情的問題, 加上滿腔音樂熱性不怕挫折追尋理想, 是構成一部不俗電影的元素, 近年成功例子有《NANA》. 本來對第一次從音樂世界跳進電影世界的導演小林武史, 或許不能太過苛求 (要像SABU一樣成功可不容易), 只是《愛.樂園》卻著實有點讓人失望.

片中較好的是開首部分, 男女主角互相認識, 有點歡喜冤家的味道, 帶點喜劇感. 但後來無論在友情, 愛情或理想的發展都兜轉停滯不前, 拖拉不清, 未能繼續推進故事. 還有故事結構鬆散, 令整部電影的流動不暢順, 有點斷續的感覺. 像開首與主角一同介紹出場的女同學, 似乎是一個重要角色, 但中段卻完全失去蹤影, 直至尾聲才又突然出現.

作為一部以樂隊為主線的年青人電影, 音樂部分尚有些不錯效果, 但欠缺年輕的朝氣, 尤其是感受不到年輕人夾band的那份精神與神采.

評分: 6.5分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潛行凶間 (Inception)

40

影片: 《潛行凶間》 (Inception)
導演: 基斯杜化路蘭 (Christopher Nolan)
日期: 31/7/10
影院: 葵芳百老匯
座位: M13

進入別人夢境進行偷取資料, 以前的電影亦曾出現, 自己記憶中較近年的有日本動畫《盜夢探偵》. 但一層現實加上四層夢境的故事, 結構的複雜度則是主流電影少見的.

這個穿梭多層夢境的世界, 為觀眾帶來新的思考空間. 但複雜的世界, 便常要先定立複雜的遊戲規則, 以致片中無何避免地會出現花篇幅解釋的情況, 這亦是《潛行凶間》的先天缺憾 (想起來"MATRIX"概念雖然創新, 但遊戲規則卻易常簡單!). 而且在複雜的遊戲規下, 難免有未能自圓其說或情節上有反駁之處. 像影片後段, 為何眾人不拯救隨貨車墮入海中的兩人, 兩人若果醒來會如何? 另外, 片裡運用平行剪接表現多層故事線是聰明的, 因為能增加劇力和緊湊度. 不過, 故事發展到第三層, 已有點失掉重心, 像為何第三層故事要發生在雪地堡壘, 便沒有明確提示. 雖然有不足, 但考慮故事結構的複雜性, 整體處理已算很成功.

片裡有幾點是自己特別喜歡的. 場面設計上, 無重走廊的一幕最有趣, 真的像夢境世界一樣, 可以違反自然物理定律. 還有, 我自己欣賞片中對時間概念的發揮. 夢境時間是一個有趣的經歷, 完全違反實時的概念. 八小時的睡眠, 感覺上可以是一剎那又可以像過了數天. 片中便運用此點, 製造出多層夢景的關係及緊湊的戲劇效果. 而夢與真實的混沌, 雖然在很多電影都使用過, 但仍然是吸引人的. 最後結尾的留白, 餘音裊裊. 聽朋友說原來字幕後還有蹺蹊, 知道後覺得是一個精明的處理, 若未有留意或未看的朋友要注意.

總括而言,《潛行凶間》絕對是一次藝高膽大的嘗試, 更重要是我很欣賞導演不斷求突破的構思與創作上的膽量. 而導演在天馬行空的創作上還成功配合上如槍戰追逐等商業元素, 才讓《潛行凶間》成為話題之作. 經典未必說得上, 但我相信《潛行凶間》會是一部在未來多年仍被拿來比較討論的電影.

評分: 7.5分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叛諜狂花 (Salt)

39

影片: 《叛諜狂花》 (Salt)
導演: 菲臘奈斯 (Philip Noyce)
日期: 25/7/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5

從片名可知, 《叛諜狂花》走的是類似《叛諜追擊》的間諜特務片路線. 兩者同樣以鬧市追逐作為主要元素, 不過前者仍未及後者的水平. 雖然節奏明快, 但劇情未算緊湊, 不及《叛諜追擊》般豐富精彩. 再比較起安祖蓮娜另一部作品《殺神特工》的天馬行空, 更顯得《叛諜狂花》的平淡. 我覺得全片最有趣的是SALT這個無間道式的雙重特務, 亦正亦邪, 考起觀眾, 未到最後也不能確定她是靠向那一方.

據說原本特務主角是男性, 但後來因演員關係變成女性. 一個愛家愛丈夫的女特務, 其實令故事增加另一層閱讀性, 但故事未有充分發揮家庭這個元素, 白白浪費了她與丈夫的關係及丈夫這個角色. 若能多點著墨於SALT的身分與家人關係對立的問題上, 可能會更有趣味.

希望下一集的《叛諜狂花》, 會像《叛諜追擊》系列一樣一集比一集出色, 或許《叛諜狂花》也需要一個Paul Greengrass.

評分: 6.5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90後.少女.性起義 (Fish Tank)

38

影片: 《90後.少女.性起義》 (Fish Tank)
導演: 安芝亞 雅萊 (Andrea Arnold)
日期: 22/7/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H12

在電影節時中文片名叫《90後起義少女》, 但到了正場上映卻要變成《90後.少女.性起義》, 似乎有點噱頭化了. 相比起來, 英文片名"FISH TANK"便有思考空間和詩意得多.

《90後.少女.性起義》首先讓我想起的是戴丹兄弟的作品, 後者題材多是寫實地描寫社會上無助的一群人. 本片同樣風格寫實, 以15歲少女MIA面對著成長的困惑、對將來的未知、追尋夢想、家庭、愛情、性等問題為題. 我喜歡Mia這個角色. 雖然一身街頭少女打扮、滿口粗言穢語、未成年卻又煙又酒甚至有性行為, 但外表像壞少女的她本質卻是善良. 像她識破Conner的謊言後, 拐騙他女兒離開. 觀眾以為她是否要加害於無辜小女孩, 但最後她也把墮海的小女孩救回. 還有, 雖然無心向學, 但她對跳舞卻充滿熱誠與理想, 也憧憬著愛, 勇於挑戰將來, 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燦爛與美麗.

片中有好幾幕是令我印象深刻的. 電影開場不久, 便出現了一幕Mia拯救被困在荒地的白馬. 這帶點超現實的一幕, 與寫實的風格產生微妙的對比, 並埋下伏筆. 到近片末, 那頭馬死了, 原來馬兒已16歲. 而正是15歲的Mia, 將如何面對即將來臨的16歲? 面對她看似迷失的未來? 另外, 結尾Mia離家前, 與母親及妹妹三人一起像模擬鏡中倒影一樣跳舞. 三個看似互不喜歡的人, 但從對方身上看到的正正就是自己. 還有最後妹妹的一句"I hate you"道別, 道出兩人含蓄而複雜的愛, 讓人窩心, 勝過千言萬語.

再看一點資料, 安芝亞雅萊完來是前幾屆電影節《獵男閉路》的導演. 《獵男閉路》寫一名女保安員透過閉路電視網絡, 尋回害死她兒子的兇手, 繼而展開報復. 兩者都有一個相同之處, 就是女主角都是受害者, 但卻不放棄, 靠自力達成最終目的.

評分: 8分

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

37

影片: 《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
導演: 馮小剛 (Feng Xiaogang)
日期: 22/7/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我想大部分看過《唐山大地震》都會被這部電影感動, 而我相信是少數持反調的人. 電影的誠意是不容質疑的, 亦看得出馮小剛的精心計算, 和盡力去滿足各人期望. 不過可能是計算得有點過分, 所以有點反效果.

開首三十分鐘, 是讓我失望的. 以一場地震大場面作開首, 固然是一個好的選擇. 特技場面效果以亞洲電影來說也算不錯, 但實感依然不足, 而且畫面太重覆欠變化. 我覺得要麼特技場面便做得更細緻更震撼人心一點, 要麼其實可以避重就輕一點, 或再大膽一點把整幕災難特技場面刪去. 刪去這段也不是壞事, 因為本片最重要的戲就不是災難本身. 另外, 主角一家的出場也太平淡了. 在戲劇上, 除了母親面對姊弟被埋一幕是必須外, 其餘的也未算突出.

預期片裡必大賣感人片段, 在戲院內的確不時傳來拿紙巾的聲音. 但如之前所說, 我覺得導演的計算是有點過火, 太著跡造作的煽情催哭總令我抗拒. 舉例說, 片首母親說明天會買紅柿給弟弟吃埋下伏筆, 數十年後重逄時姊姊拿起紅柿望向母親. 畫面已經交代得很清晰和感人, 但結果還是要由母親多加一句話, 這便顯得太刻意太硬銷了. 其實這一刻是什麼也不說, 更勝過千言萬語.

原著名叫《餘震》即英文片名AFTERSHOCK, 可見重點不是地震那刻而是關於震後的故事, 這是有趣聰明的. 生命剎那間的離開往往不是最痛, 活著的人如何面對失去親人才是最痛苦的. 因此自己較喜歡中段, 寫兒子與母親, 或女兒與繼父母的關係, 以及作為餘生人的他們如何面對唐山的都市變遷轉變. 這部分較前段有實感和人情味. 至於全片最重要的一場, 是墓前女兒終明白到母親痛苦, 既是自責也是解脫, 愛與仇的感情複雜, 是較讓觸動我的一刻.

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 是片中親情是非常保受內斂的, 如母女兩人的誤解一直收在內心數十年後才解開. 但相對地感情卻是很開放自由的. 像開首一對孩子的父母便在街上密斗貨車上親熱, 當時仍是七十年代. 又如兒子的太太則為了金錢替他生子. 還有女兒在大學時與學長發生性行為, 懷孕要當未婚媽媽, 後來更嫁給外國人. 以當時中國社會來說, 我想可以說是前衛的.

另外, 《唐山大地震》試避開政治不談, 未有觸及唐山與汶川地震中造成大量人命喪生的原因, 卻又有意無意地褒揚政府與解放軍的拯救行動. 這似顯得電影受政治壓力不少, 也是本片另一個美中不足.

順帶一提, 後來與Margaret老師討論起本片, 她提醒了我多年前由香港導演朱家宏所拍的《但願人長久》也同樣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 不過, 《但願人長久》比起《唐山大地震》更為遜色.

評分: 7.5分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反斗奇兵3 (Toy Story 3)

36

影片: 《反斗奇兵3》 (Toy Story 3)
導演: 李安克里奇 (Lee Unkrich)
日期: 18/7/10
影院: MCL德福
座位: D2

來到第三集的《反斗奇兵》. 經過了兩集後, 故事難有太大突破, 但是今集依然出色.

首先, 本集依然節奏明快, 驚險刺激. 其實故事背後像是一個占士邦或奪寶奇兵式的歷險電影. 開首先來一場大場面的處理, 然後是遇上一次又一次驚險過程, 還有錯信看似好人的壞蛋等. 最精彩的當然是在垃圾場那一幕, 高潮疊起. 那一班玩具朋友手拖手面對死亡的一刻, 場面感人.

但今集成功的原因, 最重要是片裡捕捉到人(特別是成年人)內心對玩具的一份感情. 人總會長大, 而當由小孩長大至青年時, 總會有拋棄自己喜歡的玩具經歷. 這是每個人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 而當中蘊藏著獨特的感情與內疚感. 所以很多人因此長大後和有經濟基礎後, 會重新收集自己喜愛的玩具, 數目甚至比小孩時的玩具要多, 亦更珍而重之, 重拾那份感情. 《反斗奇兵3》便成功地描寫出安仔長大時如何面對與玩具分離的那份感情, 令觀眾產生共嗚. 最後一幕安仔把所有玩具(包括胡迪)送給寶妮, 然後與她一起跟玩具最後一次玩角色扮演. 大家明白這標誌著小孩的成長, 是展開生命的一個新階段, 但又難掩那份分離的痛苦, 處理得細膩動人.

除此之外, 今集很多配角都設計有趣. 巴斯光年變成拉丁情人, 亳無反對是其中一個最惹笑的情節. 亦邪亦正的時裝達人阿KEN與他的女神BARBIE這對癡情男女, 演出亦相當精彩. 巴斯光年與翠絲及KEN及BARBIE的感情關係, 亦突破了前兩集對男女感情描寫的空白. 其餘的像薯頭先生變成薄餅先生, 外表善良心裡邪惡的抱抱能熊等, 也有趣吸引.

《反斗奇兵》系列, 是電腦動畫電影的一個經典. 未知今次是最後一集, 還是會繼續延續下去呢?

評分: 8分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失落伊甸園 (Antichrist)

35

影片: 《失落伊甸園》 (Antichrist)
導演: 拉斯馮特爾(Lars von Trier)
日期: 15/7/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O3

拉斯馮特爾的新作《失落伊甸園》, 被受爭議, 普遍批評過分暴力, 尤其是自殘的場面. 在香港看到的應是刪剪版本, 未知完整版本的暴力程度如何. 但看畢後, 我覺得這部作品的未完善的並非是過量的暴力或是性元素, 而是劇本上的不足.

首先角色的描寫未夠深入. 全片重點是要呈現角色的精神和內心世界, 但在沒有充足的角色背景支持下, 很難為角色的行為性格作出判斷. 例如, 片中未有給妻子一個有說服力的原因促使她性格的突變. 丈年與妻子兩人的關係描寫亦太輕輕帶過, 因兩人複雜的關係對理解後來兩人的行為其實有重要影響.

心理學不是我的專長, 但我認為《失落伊甸園》的意念正建基於佛洛伊德的心理研究. 片中女主角失去兒子所產生的焦慮與夢境、性的象徵、森林暗示的恐懼與危機、形象化的三個乞丐暗喻等, 都與佛洛伊德心理學裡對夢、性、焦慮恐懼、心理投射、潛意識等範疇有關. 理論是有很多的, 但卻未能整理和充分融入發揮戲劇與角色中.

自己看過拉斯馮特爾的作品不算多, 但發覺在他的作品中, 女性往往成為男性生存的犧牲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的女主角用肉體去拯救丈夫; 《天黑黑》的盲人母親被男鄰居陷害入罪; 《人間狗鎮》的落難女子被村民欺壓; 《失落伊甸園》的丈夫更為了逃亡而燒死像魔鬼一樣的妻子. 自己好奇地在維基上多找點拉斯馮特爾的資料, 發現他是在母親臨終前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原來是繼父. 純粹個人的猜想, 未知是否因此經歷, 覺得女性是男性的受害者, 因此影響他作品對女性的看法.

不過說回來, 《失落伊甸園》仍有值得欣賞之處, 像技法是頗出色, 特別是影像處理上. 開首prologue的一段, 是全片最讓我欣賞的. 沒有對白的黑白慢鏡畫面, 配上激情的音樂, 美麗懾人, 震撼力強. 另外,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女主角Charlotte Gainsbourg的演出, 把那心理狀態非常極端繁雜的角色, 演繹得非常出色.

評分: 7分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前度 (Ex)

34

影片: 《前度》 (Ex)
導演: 麥曦茵(Heiward Mak)
日期: 21/6/10
影院: 葵芳百老匯
座位: K11

"前度"這個詞語, 在一段感情中往往是一個禁忌卻又是不變的事實. 有些情侶抱著開放的心態面對, 有些則視為兩者關係的一枝刺. 麥曦茵的《前度》, 正正細緻地抓緊愛情關係中這個微妙的產物, 亦再讓我想起麥曦茵的成名作《他/她》. 兩者同樣描寫男女間欠信任與安全感的愛情關係, 以及愛情中出現的各種猜疑與妒忌.

一直欣賞麥曦茵能捕捉人與人關係的細節. 《前度》裡不乏精景深刻的對白, 再次成功地貼實描寫男女關係. 開首在機場內cafe的一場戲已很精彩. 兩對男女隔鄰而坐, 從一對男女的爭吵, 揭開四人微妙複雜的關係, 內裡暗藏危機, 形成一個有趣而充滿衝突的局面. 整場戲戲劇結構完整, 單是這一場已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短片. 不過中段幾個男女間的關係發展太過兜轉重複, 節奏有點慢了下來. 直至恬妞演的母親出現, 又再次為電影注入生氣. 片末周怡再次來到機場, 展開生命新的一頁, 與開首的機場一幕來了個首尾呼應. 最後還要一提今次在攝影上作了不少嘗試. 透過不同的攝影風格效果, 表現不同時空、不同心情的片段, 帶來了一點清新的味道.

評分: 7.5分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打擂台 (Gallants)

33

影片: 《打擂台》 (Gallants)
導演: 郭子健,鄭思傑(Kwok Chi-kin, Clement Cheng)
日期: 7/6/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雖然製作成本不高, 但成績令人喜出望向, 好玩過癮, 絕對是今年其中一部優異的港產片. 《打擂台》重現七八十年代港式武打片, 玩盡武打類型電影. 自己不是武打片迷, 但片裡無論是場景、配樂、片頭、配音等, 都見用心地模仿那懷舊味道. 在現代社會出現這樣的處景, 看似荒誕不合情理, 但卻反因此更有CULT味, 更有喜劇感. 還有, 在今天武打片不斷著重運用大量視覺效果電腦特技, 回歸基本的《打擂台》更突顯武打片的魅力.

片裡的港式武打, 拳拳到肉, 梁小龍及陳觀泰等武打明星前輩功不可抹. 最有趣當然還有泰迪羅賓演的老師父角色, 入型入格. 像"GOODBYE LENIN"裡母親一樣, 老師父仍以為自己活在昏迷前的年代, 引來各種笑料. 他帶一眾徒弟到茶舞廳一幕, 便令人捧腹大笑. 而與邵音音的一段陳年感情, 撲朔迷離又情深義重.

最後一場年輕一代與上一代的對決, 致敬味濃, 那故弄玄虛的結尾, 正是表現武學精神高深的精髓所在.

評分: 8分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基志雙雄 (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

32

影片: 《基志雙雄》 (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
導演: 格連費加拉、約翰雷卡(John Requa, Glenn Fiquarra)
日期: 24/5/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2

占基利與伊雲麥葵格合演的《基志雙雄》做到有笑有淚, 亦令我想起狄卡比奧跟湯漢斯合演的《捉智雙雄》. 兩片同樣有一個鬼計多端的犯罪天才, 善於喬裝冒充, 前著是占基利, 後者是狄卡比奧. 論鬥智鬥力《捉智雙雄》較出色, 而《基志雙雄》則較有喜劇和溫情感.

片中主角兩人都大情大性, 在監獄裡打情罵悄、傳紙條等小趣味惹笑有趣. 伊雲麥葵格演的同性戀囚犯, 跟平常他的常演的角色判若兩人, 斯文而楚楚可憐. 占基利演的天才, 照樣表情誇張, 但配合角色無畏無懼橫衝直撞的性格, 他與前妻的關係亦古怪妙微, 四處裝扮蒙混過關甚至當上大公司高層, 瘋狂有趣.

作為老千電影, 本片未必算是非常突出, 但卻多了一份輕鬆幽默感.

評分: 7分

愛在你左右 (Mother and Child)

31

影片: 《愛在你左右》 (Mother and Child)
導演: 羅德高加西亞(Rodrigo Garcia)
日期: 23/5/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1

喜歡《愛在你左右》細膩簡單地描寫每個角色. 一幕在CAFE店裡對對侍應說剛端上的咖啡不夠熱要求更換, 已簡單地表現出KAREN是一個難相處的人. 她的女兒ELIZABETH感情生活豐富, 但年少時已決定做絕育手術, 做愛時則要求男的聽從她指示, 處處表現她獨立自主的性格.

自己特別欣賞本片對生死那份輕淡的處理. ELIZABETH的死, 簡單幾個鏡頭便交代了, 沒有一點拖泥帶水或摧淚煽情. KAREN看著母親的離開, 也沒有半點激動. 對死衣的輕輕處理, 卻更顯得人生的無常與無奈. 自己覺得片裡最觸動人的一幕, 是KAREN母親死後, 一天KAREN在家中, 打掃女傭跟她說出她母親一直都對她內疚的事. 學寫劇本時老師有提過重要的話不應有配角說出, 自己正在想著為何片裡要這樣處理時, KAREN便正好激動地回答說這個句不應由她而應該由母親對自己說. 就是這樣一個微妙的處理, 更表現出KAREN對母親壓抑著的那份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感, 勝過千言萬語.

基本上片裡沒有過分煽情, 這亦是自己喜歡欣賞的. 真的要挑剔便是信件延誤了的一個點子, 似乎是稍為太刻意了.

評分: 7.5分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維多利亞壹號 (Dream Home)

30

影片: 《維多利亞壹號》 (Dream Home)
導演: 彭浩翔(Pang Ho Cheung)
日期: 13/5/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4

彭浩翔喜拍攝不同類型的電影, 殺手片、偷情片、情色片、愛情片......, 而每次他都會嘗試在該類型片中找尋突破, 最成功當然要數反殺手類型的《買兇拍人》. 彭浩翔在訪問中說過很喜愛B級片, 一直期望拍攝一部B級片. 《維多利亞壹號》終於讓他有一個發揮的機會.

繼《志明與春嬌》以香港禁煙條列作為引子後, 《維多利亞壹號》圍繞另一個每個香港人都面對的居住問題. 欣賞導演以B級片去包裝這個社會問題, 認真裡有充滿黑色荒誕感. 血腥、暴力和色情等B級片重要元素在《維多利亞壹號》裡充分發揮, 玩得夠放夠盡. 開場一幕保安員的"自殺", 看得觸目驚心. 然後何超儀肆無忌憚地進行殺戮計劃, 充滿荒誕感, 以此表現香港人面對畸型樓市的無奈與反抗. 何超儀飾的角色本身也有趣, 她的工作是財務公司的電話營業員, 每天面對著電話另一邊客人的謾罵, 卻仍要笑著面對. 不斷壓抑的情緒也可以說是引發她瘋狂行為的原因之一. 不過自己覺得片裡的中產味道太濃, 以何超儀陳奕迅等為主角也嫌星味太多, 令CULT味有點不足. 另一點有趣的是影片開首利用移軸鏡頭拍攝香港的樓宇建築, 突顯香港樓市的一種怪異荒誕現象.

雖然《維多利亞壹號》仍有不足, 但絕對是近年來最有特色的港產片之一.

評分: 7.5分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鐵甲奇俠2 (Iron Man 2)

29

影片: 《鐵甲奇俠2》 (Iron Man 2)
導演: 莊法來奧(Jon Favreau)
日期: 12/5/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在《鐵甲奇俠》令人眼前一亮之後, 相比起下《鐵甲奇俠2》只可以說是太多交代與舖排. 今集只讓人覺得是一個過渡, 迎接第三集的來臨.

第一集最成功的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主角TONY STARKS, 如何面對失敗, 如何從新振作. 但到了今集, STARKS的角色變得平淡, 本來使他身體中毒, 四處尋找解毒方法, 又要安排接班人等, 都應該有吸引力. 但發展出來只是輕輕帶過, 亦未能引起觀眾同情. 還有讓人期待的SHIELD組織, 今集仍然是只聞樓梯響, 期待將來真的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發展.

經過大半部分的舖排, 結尾終於來一場三個鐵甲人大戰. 本以為到了全片高潮, 會有一番讓人緊張刺激的激戰, 卻一下子兒戲地完結了, 跟配上以為是強勁火箭鐵甲奇俠一樣, 原來是貨不對辦. 不單比上集簡單, 甚至不及片裡前段的戰鬥場面, 實在令觀眾大失所望.

評分: 7分

影子滅殺令 (The Ghost Writer)

28

影片: 《影子滅殺令》 (The Ghost Writer)
導演: 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日期: 5/5/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10

片裡開首第一場. 一個大wide shot影著海中的一艘船, 然後跳接船的full shot, 再跳接至船內排滿一輛輛汽車, 下一個鏡頭是剩下一輛車不動, 然後是岸邊的警車, 最後出現的是沙灘上擱置著一具屍體. 只是簡單的幾個鏡頭, 便冷峻而精煉地交代了事件, 完全表現了導演的功架.

故事主要場景是一個偏遠的小島, 簡樸的生活民風令影片別具文藝味道和格調, 而開首主角來到一間無人住宿的旅店, 已營造了一種風雨欲來的效果, 亦增添被困的無助感. 最有趣是主角如何從字裡行間找出破綻和蛛絲馬跡. 不過一個寫作槍手能對抗特工組織, 仍稍有點牽強之處.

當以為一切已終結時, 結局再來一點出人意表的發展. 輕輕一筆也遙遙呼應著開首一幕, 含蓄而留有餘韻.

評分: 7.5分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志明與春嬌 (Love In A Puff)

27

影片: 《志明與春嬌》 (Love In A Puff)
導演: 彭浩翔(Pang Ho Cheung)
日期: 14/4/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3

很簡單的處景. 政府實施禁止室內吸煙條例後, 釀成一些室外俗稱"打邊爐"的吸煙區, 亦因此製造了一個讓不同人聚集的地方, 引來一段段不同的關係與故事.

本片是寫楊千嬅與余文樂幾天內從認識到相戀的一段男女關係. 故事裡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劇情, 但如打邊爐、唱卡拉ok、一大班人胡扯一番等, 卻是現今都市人日常生活的寫照. 另外, 一班人圍著垃圾筒像"打邊爐"一樣抽煙, 構成了一個有趣的處景. 來自不同背景的人, 不求什麼認真的交往, 但求在那十數分鐘的抽煙時間裡, 互相發洩一下, 尋找一點開心與慰藉. 比起到樓上cafe或bar"吹水"和"hea"的活動, 這更反映都市人快速的生活節奏, 當然也正好呼應片裡那即食麵式的愛情關係. 不過, 稍嫌部分情節(如在7-11內抽煙)似有少許誇張, 有些對白也有點硬來, 至少我覺得演員們的粗口說得有點生硬. 但整體而言, 片裡仍充滿黑色幽默和讓人會心微笑的情節.

另外, 自己挺喜歡《志明與春嬌》的攝影, 寫實得來有生氣和都市味道, 切合電影主題, 不如《伊莎貝拉》或《出埃及記》般只流於表面的美.

評分: 7.5分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時光微塵 (The Dust Of Time)

26

影片: 《時光微塵》 (The Dust Of Time)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lous)
日期: 6/4/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希臘三部曲的次章, 主角仍是Eleni, 包括片裡美藉導演的母親與女兒. 不同的是第一部《悲傷草原》故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 《時光微塵》則回到了近代.

第二部曲主題仍然以重要的歷史時刻為背景. 美藉導演希望拍攝一部關於自己父母的故事. 這段關於父親、母親及她舊情人的故事, 從史大林時代至越戰, 從柏林圍牆倒下至2000年千禧, 穿越半個世紀, 見證著歷史. 母親與舊情人因戰事而分開, 當重遇時已年過半百, 女的已有一個家庭. 一次看似淡淡的重聚, 卻又觸動心靈. 想起來故事跟同樣是來自今屆電影節王全安的《團圓》有點不謀而合. 不過, 個人覺得今次《悲傷草原》焦點太過分散, 未有深入細膩地描寫導演與父母、妻子、女兒等關係.

戲裡的一句"cast aside by history", 與首部曲一樣, 《時光微塵》同樣表現了人在時間的洪流中的渺小. 歲月不留人, 時間就在轉眼間流去. 精彩的不是我們本身, 而是那個時代.

評分: 7分

悲傷草原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5

影片: 《悲傷草原》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
日期: 5/4/10
影院: 香港大會堂劇院

《悲傷草原》的DVD在香港早已有售, 但自己一直忍著未有購買, 因為希望能在大銀幕一睹大師的這部史詩式作品, 終於在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一完心願.

《悲傷草原》再次帶來一個個懾人的畫面. 如一開場大草原上一群難民從遠處走近至河邊與對岸對話、男主角父親離逝後在河上舉行的喪禮、被洪水淹沒了的村落、掛滿隨風飄揚白布的岸邊配上主旋律音樂等, 每個畫面都是如詩般美麗. 還有樹上掛滿死羊的一幕, 讓我想起《一生何求》中邊境鐵線網上排滿人影的畫面, 既超現實而震撼. 本片不單是史詩式悲劇, 更揉合了神話. 片中青年搶去父親將要迎娶的女人, 後來最後更把他氣死, 正表現了伊底帕斯情意結.

"Excile"從來是安哲羅普洛斯作品中重要的主題, 《悲傷草原》也不例外. 主角Eleni一身都無處為家, 本是孤兒, 隨著收養她的難民家庭飄泊至希臘, 之後又因與男主角私奔離家出走, 到回家時整條村又被洪水淹沒, 及後丈年又因戰爭逃到美國卻客死異鄉, 自己無故被困在監獄, 到最後兩個兒子亦在戰爭中陣亡. 在動盪的戰爭中, 人被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中, 顯得渺小和無助.

Eleni Karaindrou的配樂配上安哲羅普洛斯的畫面永遠是最動人的. 有趣的是《悲傷草原》的主角, 從以往的Alexander變成了Eleni. 這正代表了這希臘三部曲首章的開始.

評分: 8分

蟹工船 (Kanikosen)

24

影片: 《蟹工船》 (Kanikosen)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Sabu
日期: 4/4/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探討社會問題的題材, 往往是SABU的拿手作品, 如《失憶星期一》對刻板城市生活的奇想, 《疾走》對青年問題的深入描寫等. 而新作《蟹工船》, 則是批評資本主義社會對工人階級權益剝削的問題.

故事很簡單, 說一艘負責製作蟹食品的工船, 工人每天像被困地獄般不停地工作, 沒有將來, 終引起反抗. 電影充滿強烈的反資本主義政治味道. 在嚴肅的題材下, 導演嘗試注入黑色幽默元素, 像工人們荒誕地集體自殺, 又或是幻想死後再生在富裕家庭等. 《蟹工船》讓我想起另一部同樣反映工人階級問題的電影, 便是查理卓別靈的《摩登時代》. 查理卓別靈同樣以幽默的方式諷刺當時工廠模式與制度. 比較下, 《蟹工船》說得太白太說教, 戲劇上處理太平淡, 未能承接Sabu以往天馬行空的創作風格.

據說《蟹工船》這類故事受日本新年青一代的歡迎, 再看香港近來也冒起的一班八十後青年. 還有近期深圳富士康工廠出現接連的工人自殺事件, 與本片描述的工人處境有不謀而合的地方. 似乎無論在日本、香港或中國內地, 各地的年青一代, 都蘊釀著一份對政府或社會制度不滿的情緒. 這是值得讓人探討的現象.

評分: 6.5分

父後七日 (Seven Days In Heaven)

23

影片: 《父後七日》 (Seven Days In Heaven)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劉梓潔, 王育麟(Essay Liu, Wang Yu Lin)
日期: 3/4/10
影院: Agnes b Cinema

《父後七日》節奏爽快, 不怕生死禁忌, 大玩喪事的儀式. 但最欣賞的是做到有笑有哭, 真摯動人. 有醫無醫的笑話見父親樂天性格之餘又令人窩心, 女兒隨傳隨到的哭哭啼啼演出令人捧腹大笑背後是女兒對父親離開的一份遺憾, 還有那巨大的罐頭塔像噴泉一樣爆發, 誇張得來又像是給大家的一點慰藉. 再看過劉梓潔的原著散文, 發現電影版非常貼近原著的神韻. 有點不同的是原著中道士阿義沒有太多著墨, 更加沒有他的情史和女友阿琴一角. 在電影版中, 阿義的角色明顯加強了. 法事知識淵博的他, 又是一名詩人, 古怪有趣, 又潮又酷, 引來年輕的表弟模仿, 為電影版故事注入了更多的幽默喜劇元素.

雖然全片充滿黑色幽默, 但說到底本片是要表現人情關係的重要. 如在喪事上鄰居的幫忙或是在大笪地中鄰舍間的互相幫忙, 人與人的關係充滿信任, 比起只顧金錢但人際關係疏離的城市人更有人情味. 當然全片重點是一段父女情. 中學時代女兒坐父親的電單車可能有點俗套, 但後來女兒背著父親的遺照騎電單車的呼應會讓你回味. 女兒長大後外出工作, 但久不久回到家裡, 跟爸爸在大笪地又唱又笑, 更見一家人親切的感情. 片末女兒在機場突想起要為父親買煙, 這念頭結果令她在吸煙區裡痛哭了半小時. 那輕輕而感人的呼應, 為全片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伸延閱讀: 劉梓潔散文《父後七日》

評分: 8分

死心不息 (Enter The Void)

22

影片: 《死心不息》 (Enter The Void)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加斯柏盧埃(Gaspar Noe)
日期: 3/4/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未知是否在外國人眼中, 日本的印象便是一個聲色犬馬的地方? 幾年前蘇菲亞哥普拉的《迷失東京》已有一點窺視日本的感覺, 加斯柏盧埃的《死心不息》更擺明車馬地把日本塑造成一個五光十色的不夜城. 《無可挽回》顛倒的故事敘述和亳無顧忌的性與暴力場面, 固然震驚影迷, 新作《死心不息》也不徨多讓, 繼續導演壞孩子的本色, 今次換上吸毒加性愛, 再配合電腦特技, 形成一部充滿意景的另類作品.

《死心不息》的影像強勁, 特別是運用了很多抽象的畫面表現吸毒或靈魂離體後的迷幻景象. 鏡頭運用也別有心思, 全片透過男主角的主觀鏡頭呈現. 開首主角在家中吸毒, 最期待和最有趣當然是主角照鏡的一刻. 然後隨著主角的死亡, 靈魂離體, 換成鳥瞰鏡頭, 飄浮於東京街道及穿梭於建築物內. 遊走的鳥瞰鏡頭特技的確出色, 不過嫌太長而且不斷重覆, 也看得有點兒頭暈. 突然想, 比起《愛麗詩夢遊仙境》的硬以3D作包裝, 我覺得《死心不息》若拍攝成3D版本, 四處遊走的鏡頭相信會更有實感, 而motion graphic的畫面亦會更華麗.

《死心不息》探求生命的意義, 提及佛學的輪迴再生. 不過只是輕輕帶過, 其實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可以把作品拍得更有禪意. 結尾的再生是預計之內, 也拖得太久才出現, 可以處理得更清脆爽快.

評分: 7分

春風沉醉的夜晚 (Spring Fever)

21

影片: 《春風沉醉的夜晚》 (Spring Fever)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婁燁 (Lou Ye)
日期: 3/4/10
影院: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自己一直支持婁燁的電影, 因為《蘇州河》實在是太出色. 自己錯過了《頤和園》, 但我想《春風沉醉的夜晚》應該是繼《蘇州河》後最好的作品.

《春風沉醉的夜晚》劇本出色. 吸引人之處是戲裡每個角色都被置身於一個困境. 在中國的保守社會下, 同性戀不為大眾接受, 程江跟他的男情人王平的路, 註定是難走. 即使跑到老遠小屋私會, 王平亦被妻子發現同性戀身分. 兩人被迫分開, 王平唯有以死作回答. 已有女友的羅海濤在跟蹤兩人間, 也不自覺愛上了程江. 此時羅海濤女友工作的工廠被拉倒, 密友也被囚, 無處為生於是跟男友及程江展開三人行的飄泊旅程. 正當生活似好轉時, 始發現他們兩人的曖昧關係而再受打擊. 結果各人分開, 只有獨自尋找自己的路.

無論怎樣相愛, 全都逃不過分離的厄運. 愛是讓人痛苦的, 這點在同性或異性戀也是相同. 再宏觀一點, 《春風沉醉的夜晚》裡的一眾角色憧憬著自由, 追求的是解脫和無拘無束的生活. 但結果自由得來不易, 各人都為自由付出沉重的代價.

《春風沉醉的夜晚》捕捉了都市人失落寂寞的內心世界, 欠缺安全感. 眾人只能四處飄泊, 沒有一個能讓自己立足的家. 片末王平朗讀著郁達夫的文章, 配合著窗外城市都市化後那份冷冰冰的感覺, 充滿詩意, 影像淒美. 慚愧的是自己未有讀過郁達夫的作品.

評分: 8分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浪盪深森處 (In The Woods)

20

影片: 《浪盪深森處》 (In The Woods)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安哲羅斯法郎齊斯(Angelos Frantzis)
日期: 1/4/10
影院: 大會堂大劇院

完場時聽到很多觀眾的反應不太滿意, 自己則覺得作品本身沒有問題, 我想問題只是觀眾對作品的期望不恰當. 未知觀眾選看《浪盪深森處》的原因, 是否它經電影節介紹為十部必看的作品之一. 但其實從簡介而可知, 《浪盪深森處》會是一部偏向抽象, 需要觀眾用心細看和思考的作品, 絕不適合大眾.

《浪盪深森處》屬表現主義的作品. 片初三人坐進汽車後爆炸, 然後三人遊走於森林山區, 最後回到現場以焚燒成爛鐵的汽車作結. 簡單而富詩意地描寫死亡一刻, 透過影像化把思想漫遊的感覺表現出來. 漂亮的森林, 加上一點out focus的攝影, 令畫面更有畫意. 自己最欣賞的是片末一場性愛場面的處理. 二男一女的性愛畫面配合著大提琴的伴奏, 隨著和絃的轉變和起跌的節奏, 暗示著高潮的來臨, 既含蓄又留有餘韻.

看畢此片, 第一個讓我想起的就是Derek Jarman. 雖然自己看過Derek Jarman的作品不多, 但在《浪盪深森處》裡出現像性或存在主義等論題, 又或是超現實式的表現手法, 都跟Derek Jarman的風格與類型有相似之處. 不過又正因跟Derek Jarman太類似, 令《浪盪深森處》看起來未有太大的突破與驚喜.

評分: 7分

牛皮貳 (Oxhide II)

19

影片: 《牛皮貳》 (Oxhide II)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劉伽茵(Liu Jiayin)
日期: 31/3/10
影院: agnes b cinema

我沒有看過導演前作《牛皮》, 但 《牛皮貳》 的確與別不同, 足見導演的膽量和觀察力. 與其說是一部紀錄片, 我覺得《牛皮貳》更近至video art 的實驗電影. 《牛皮貳》回歸基本, 探索的是電影其中兩個最重要的元素 - 時間與空間.

全片的場景就在導演家中的飯廳, 透過八部圍著飯廳而設的攝錄機, 然後按次序地把八部攝錄機的畫面順序剪接合來, 構成了一個360度的空間, 而這空間亦製造了一個有趣的被攝者與觀眾關係. 透過近鏡拍攝, 把觀眾與導演一家的距離拉得很近, 情況就像我們在藝術館內欣賞展品時圍著展品轉了一圈, 成了一次不一樣的觀看經歷.

另外, 全片兩個多小時以實時呈現, 從開始包餃子至把餃子吃完, 鏡頭紀錄著每一刻所發生的細節. 按導演所說, 時間主導了整個片子. 在片裡, 人與事就像只是時間的配角, 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本身. 讓我們與導演一家一樣, 經歷了同樣的兩個多小時, 在生命中分享了相同的一刻.

據說導演正準備拍《牛皮叄》, 期待她在新作會為我們帶來什麼的體驗.

評分: 7分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團圓 (Apart Together)

18

影片: 《團圓》 (Apart Together)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王全安(Wang Quanan)
日期: 30/3/10
影院: 香港文化中心

王全安前作《圖雅的婚事》, 帶來了一個簡單純樸的情義與愛情關係的故事, 而新作《團圓》同樣地寫情.

一對夫妻因國共戰爭被逼分離, 丈夫逃到台灣, 妻子留在大陸, 一分開便是數十年. 兩人也各有各[人生活, 各自組成自己的家庭. 數十後重遇, 雖然兩人已年過半百, 但激情仍在.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妻子如何從昔日的丈年和現在的伴侣中取捨. 一邊廂是一份未完的愛情, 一邊廂是共患難的恩情, 兩邊也有情有義. 雖然兩男同愛一女, 但三人皆以禮相待, 相敬如賓. 而且三人不理世俗目光, 敢愛敢恨, 像是黃昏版的《祖與占》.

片裡出現得最多的是吃飯場面. 從開首家人聚首一堂吃飯時外孫女讀出來自台灣的信件, 至最後只剩下公公婆婆外孫女三人吃團年飯, 展示著家人關係與社會時代的轉變. 而電影後段, 三個老人在吃飯時合唱一曲, 更可謂是神來之筆, 充滿神采.

《團圓》富有人情, 亦有幽默感. 像一對老人家老來搞離婚, 卻始發現一直以來從沒有正式名份. 自己也喜歡導演的長鏡頭與場面調度運用, 寫實感強烈, 亦突顯人物間的關係.

這段屬於上一代的愛情關係, 在正急劇變遷的上海襯托下, 更顯得那份感情能承受時間的沖洗. 而來自台灣與來自大陸一對愛人的團聚, 大概是導演對兩岸團圓的一個夢想.

評分: 8分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謎情追兇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17

影片: 《謎情追兇》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璜荷西金賓利拿 (Juan Jose Campanella)
日期: 28/3/10
影院: Grand Cinema

對於《謎情追兇》奪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我有一點保留. 這部電影不是不好, 相反,可以用"專業"去形容. 從拍攝、剪接、後期製作等都非常出色, 充滿格調, 演員的化妝更是出神入化. 但自己覺得太重荷利活味道, 欠缺了一份個性. 劇本最突出的反而是副線, 主角與拍檔或女上司的關係描寫細膩有戲味, 但兇案主線發展反而未有太大驚喜, 只是順利成章地直線進行. 不過我認為另一個更大的問題, 是主角在案發後只憑一張相片, 便一口認定兇手是相中的朋友, 這似乎是有點牽強, 也因此減低了作品往後的說服力. 而且主角為何在廿年後才尋求真相, 也欠有力的支持.

全片最深刻當然要數中段的long take, 從鳥瞰鏡頭推進至球場看台再隨著角色在場內四處奔跑. 攝影、演員與電腦特技等都需要有出色的配合.

評分: 7.5分

白色恐懼 (White Ribbon)

16

影片: 《白色恐懼》 (White Ribbon)
導演: 米高漢尼卡 (Michael Haneke)
日期: 27/3/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一如米高漢尼卡以往的作品, 《白色恐懼》同樣給人一種強烈的不安感. 片中的村莊發生了一連串意外事件, 令本來平靜和諧的村莊, 變得人心徨徨, 亦逐漸顯露出眾人猜疑、妒忌、虛偽、自私等人性醜惡一面. 黑白的畫面, 更突顯人心冷漠無情的感覺.

導演對權力和宗教等, 提出了很多質問. 片中的貴族地主、牧師或醫生, 身份地位高尚, 卻藉此濫用權力, 以正義之名去剝削別人. 但更讓人心寒的, 是生活在村裡的小孩, 外表看似善良純真, 但暗地裡卻做出更殘忍的破壞行為. 片末兩個小孩面對老師的質問仍表現得無辜地反抗, 最令人感到不慄而寒. 導演把故事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是暗示著這充滿假仁義和歪理的社會環境, 或許是孕育出殘暴戰爭民族的原因.

至於兇手是誰, 我自己認為不是老師所想的人. 至於我的答案, 在此暫且不談, 留待大家思考. 個人認為結尾所發生的看似莫名其妙的一連串事件, 箇中的關係正是一個提示.

評分: 7.5分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狐狸先生無得頂 (Fantastic Mr. Fox)

15


影片: 《狐狸先生無得頂》 (Fantastic Mr. Fox)
導演: 韋斯安德遜 (Wes Anderson)
日期: 27/3/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今次這部泥膠動畫《狐狸先生無得頂》, 延續韋斯安德遜前作《大吉利是有限公司》的風格, 輕鬆惹笑, 讓人看得開心舒服.

首先角色造型鬼馬生動. 主角MR FOX真的有點GEORGE CLOONEY的影子, 有點娘娘腔造型的兒子加上他有點古怪的性格形象突出, 還有經常顯出迷失眼神的地鼠也有趣. 《狐狸先生無得頂》的故事概念其實簡單, 但劇情卻豐富而峰迴路轉, 又充滿黑色幽默. 狐狸家居由洞穴搬到地面, 天馬行空得來又諷刺現今人類社會的居住問題. 農夫對狐狸的報復行動夠瘋狂歇斯底里, 而狐狸那邊廂的還擊則鬥智鬥力.

不過正如《大吉利是有限公司》一樣, 本片最感染人的是強調親情關係, 家人互助互愛的重要性.

評分: 7.5分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單身男人 (A Single Man)

14

影片: 《單身男人》 (A Single Man)
導演: Tom Ford
日期: 23/3/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4

《單身男人》記錄的是主角尋死的一天內所發生的事. 故事其實不複雜, 就是一次為情自殺. 劇本欠深度, 覺得只寫主角沉溺過去和一廂情願地要了解生命. 為何是這天? 為何是這個模式? 片裡未能為自殺提供一個充分的理由. 不過, 最重要的還是未能讓人感受到主角與前男友之愛的深刻, 反而主角與女密友及年輕男學生的關係更有味道. 雖然劇本上有不足, 不過跳躍的敘事結構, 為簡單的故事帶來新鮮感. 結局是處理較出色, 與前段的伏筆微妙呼應, 富詩意的同時又合乎情理.

本片最突出的是畫面影像, 充滿格調. 從第一組鏡頭主角赤裸在水中擺動, 而盡顯詩式美感. 還有男主角哥連費夫的用心演出不在話下, 尤其突顯角色那壓抑的內心情感.本片雖有不足, 但若真是出於第一次執導的Tom Ford之手, 那已是不俗之作.

評分: 7分

子彈頭.大報復 (Micmacs)

13

影片: 《子彈頭.大報復》 (Micmacs)-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尚皮亞桑里(Jean-Pierre Jeunet)
日期: 23/3/10
影院: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天便愛美麗》導演尚皮亞桑里回歸瘋狂喜劇, 當然有所期望. 英文片名"Micmacs"意思是惡作劇, 正代表本片的風格. 故事是天馬行空, 主角父親被地雷炸死, 主角自己則被流彈打中, 子彈留在腦內, 因此便構成對兩間軍火商復仇的原因.

全片主要是玩錯摸情節, 兩家軍火商如何被主角戲弄自己人打自己人. 過程充滿黑色幽默, 又不失雅俗共賞, 輕鬆惹笑. 最有趣是得到一班生活在廢物回收廠內的朋友協助, 各人身懷絕技, 個人特別所賞機械藝術家的作品. 不過, 稍為覺得橋段太簡單有點過笨, 未有令人拍案叫絕的驚喜. 其實片裡可發揮空間很多, 如留在主角頭內的子彈可以引起其他情節, 又或是可以再天馬行地發揮眾人的特技.

自己最喜歡的, 是片裡的視覺美學. 色彩豐富的畫面, 各種古靈精怪的場景和物件.

評分: 7分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如夢 (Like A Dream)

12

影片: 《如夢》 (Like A Dream)-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導演: 羅卓瑤 (Clara Law)
日期: 22/3/10
影院: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自己對上一次看羅卓瑤的作品是《遇上1967的女神》, 當時看後印象深刻, 那是一個美得令人目瞠的作品. 有趣的是, 與新作《如夢》 比較下, 發現兩部作品有好幾個共通點.

首先, 《遇上1967的女神》與《如夢》的男主角同樣身處異地. 前者是日本男子來到澳洲, 後者是美藉華人MAX來到中國, 兩者皆進入另一個言語的世界. 《遇上1967的女神》的少女和《如夢》的MAX及夢中女子皆為孤兒. 還有, 兩者的主角皆有病. 《遇上1967的女神》的少女是盲的, 《如夢》的MAX沉溺於夢裡而夢中女子則有腦病. 最後, 最有趣的是兩片中皆有舞蹈場面, 當然《遇上1967的女神》的一場舞蹈比《如夢》的, 美麗得更令人震懾. 不過兩片有一點不同的是,《如夢》多了一份尋根的訊息, 未知是否與移居澳洲的導演背景有關.

袁泉在片中一人分飾兩角, 演夢中女子的迷失較有味道, 但演現實中女子則把神經質演得有點太誇張.

片裡真實與夢景並行, 有點村上春樹的味道. 開首部分有超現實味道而風格化, 但中段尋找夢中女子的過程則稍為平淡, 應該可以更有趣更天馬行空.

評分: 7分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歲月神偷 (Echoes of the Rainbow)

11

影片: 《歲月神偷》 (Echoes of the Rainbow)
導演: 羅啟銳 (Alex Law Kai Yui)
日期: 20/3/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3

《歲月神偷》沒有預期的讓我喜歡, 特別是前半部. 前段把有錢人和入讀英式名校等寫得高高在上, 故然當時貧富生活條件懸殊, 但把香港人當成只看金錢只會崇洋, 則未免是階級味道太重. 主角一家裡的長子愛上富家女子, 便感到自卑沒法高攀, 坦白說情節是有點脫節過時. 其實當時低下層生活環境雖然較差, 但往往自得其樂, 生活簡單得來卻充滿趣味. 因此, 後段多寫鄰里關係和家人的相處, 像整條街一起吃晚飯或是小兒為了吃月餅而自己供月餅等, 反看到小市民生活的細節, 更有趣動人. 後來長子患上絕症, 覺得處理有點太煽情, 其實可以更輕淡. 正如大部分評論者提對, 片中藏著很多政治符號. 我想連患上絕症的長子, 或許也是對英治時代香港的一個暗喻.

本來最期望是可以在電影中看到重塑的香港六十年代的生活環境. 永利街拍出是美的, 但刻意的包裝反令感覺似搭景, 實感不強, 稍為失望. 影片最值得我們欣賞和驕傲的, 仍然是片裡香港人不畏艱苦努力向上的精神.

評分: 7分

拆彈雄心 (The Hurt Locker)

10

影片: 《拆彈雄心》 (The Hurt Locker)
導演: 嘉芙蓮碧嘉露 (Kathryn Bigelow)
日期: 20/3/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J5

雖然擊倒《阿凡達》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但其實兩者各有千秋. 論對電影發展的重要性,《阿凡達》絕對寫下里程碑, 但撇開技術只比較內容與背後理念, 《拆彈雄心》 則較勝一籌.

《拆彈雄心》最突出的是劇情緊湊, 寫實感強. 從一開場的拆彈場面便令人憋著氣息, 之後如沙漠槍戰等都, 每次任務都驚險緊張. 人物角色方面以占士的角色設計最立體, 他自大、衝動、欠團隊精神、害怕負擔, 但另一方面又重情重義, 為了替碧咸報復而不顧自己危險.

《拆彈雄心》 沒有對這場無情戰爭外的政治或背後環境多加著墨, 而從人出發, 細寫士兵在戰爭中的生活工作所面對的問題. 我覺得片中帶出一個疑問, 究竟這危險重重的拆彈工作或這場戰爭的目的何在? 一方面恐怖份子不斷放炸彈發動襲擊, 一方面維和部隊不斷四處拆彈, 影片裡從沒有交待每次炸彈襲擊的目的, 卻更突顯這場戰爭的無意義.

評分: 8分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愛麗絲夢遊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

9

影片: 《愛麗絲夢遊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
導演: 添布頓 (Tim Burton)
日期: 10/3/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6

《愛麗絲夢遊仙境》走的是《朱古力獎門人》的路線, 以奇幻視覺重新包裝一個兒童故事. 不過相比起後者或添布頓的作品來說, 這一部是令人失望的.

添布頓選擇《愛麗絲夢遊仙境》為故事其實是選對的, 因為故事本身天馬行空, 能發揮各種視覺效果. 現在片裡視覺奇觀的確豐富, 如紅心女皇的大頭造型或隱型貓等都設計有趣. 不過, 本片的問題是故事未有加以發揮, 故事簡單加上平舖直述的敘事, 令《愛麗絲夢遊仙境》欠劇力, 對成年人觀眾來說, 難免欠新鮮感. 無論JOHNNY DEPP如何賣力, 都覺得只空有外表. 另一方面, 片中一些情節或畫面對兒童來說又有點暴力或恐佈, 未能吸引兒童喜愛. 因此, 本片變得對成人或兒童觀眾兩邊不討好. 其實, 若把故事的細節或角色再進一步發揮, 再進一步天馬行空, 跳出原有故事, 應能帶來更多新鮮感及吸引力.

繼《阿凡達》後,《愛麗絲夢遊仙境》亦以3D作賣點, 但明顯觀眾反應比《阿凡達》冷清得多, 可見觀眾不只盲目追求視覺效果, 內容仍是最重要的部分. 暫時發現3D技術仍有一個缺憾, 是近景或動作太快時會有模糊眼花的情況, 這問題在《愛麗絲夢遊仙境》特別明顯, 似乎在構思畫面或製作時要多加留意.

3D電影已是趨勢, 3D電影陸續有來, 但正如早幾年的電腦動畫泛起一樣, 單靠視覺的作品都不能成功, 要一個好的劇本, 才能做出美滿成績.

評分: 6.5分

天生不是寶貝 (Precious)

8

影片: 《天生不是寶貝》 (Precious)
導演: 李丹尼爾斯 (Lee Daniels)
日期: 10/3/10
影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
座位: I4

本片觸及亂倫、虐待及更重要是黑人種族等敏感題材. 能夠拍成電影並受到社會的正面關注, 導演的勇氣與堅持是非常可嘉.

家貧、體胖、黑人、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單親家庭、小時被父親性侵犯、成了未成年媽媽、育有智障女兒、被母親虐待、有讀書困難等, Precious是一個極端的悲劇角色. 面對Precious的處景, 導演的切入點是較偏向個人性. 片中從Precious的角度出發, 去看她內心如何面對生活和成長的問題, 沒有去深入探討或批評政府政策或社會制度等, 令作品更富有人性和感情. 雖然Precious的遭遇非常不幸, 但導演的目的不是要去製造煽情效果. 相反, 透過Precious的樂觀和為別人帶來希望與歡樂的性格, 帶出人人平等和永不放棄的正面訊息.

飾演Precious的嘉碧絲狄比初次演出自然真摰, 但更出色的演其母親的Mo'Nique, 用心去演繹一個不討好的角色.

評分: 7分